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课程改革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烹饪专业作为一门技术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同时也给传统的烹饪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烹饪教育水平和教学方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已成为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与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高职 烹饪专业 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
一、传统烹饪专业教学现状剖析,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
课程内容没有正确把握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过分重视结论。学生学习多以一般性的专业知识,缺乏在实际运用中的掌握,造成学生所学与岗位所脱节,如讲授烹饪饮食文化、卫生学和宴席设计学等内容,还是十几年之前的内容,要跟进时代不断发展的特点,去开设一些色彩搭配和造型艺术的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美感的同时,对烹饪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热情,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2.专业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学模式、手段单一
目前,烹饪专业的教学课程模式中,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有脱节现象,实践课未能很好支持理论的学习,理论仅仅用于考试。二是理论课老师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对专业技法操作环节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实践课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但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深,从而导致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较不合理,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其他专业明显偏低,制约着烹饪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所以,在烹饪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主动吸取与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思维和手段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缺乏科学性,只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这种比较单一,过分追求学生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学”的应用性。而烹饪专业的教学效果检验要根据专业特点,依据知识、技能和应用等三者的关系,通过新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设计之前,进行相关岗位调研,确定该专业的能力目标及工作领域,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行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以人为本,教材建设适应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课堂讲授利用信息化平台
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是以“灌输式”为主,在教学组织上实用案例较少,内容显得相对枯燥、效果较差。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文字、图片、声音、生动的案例进行组合呈现给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并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将授课的内容进行提前录制,放在教学信息化的平台上,学生可以不定期的循环播放,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选择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可以更加多元化,自主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为烹饪专业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必要保障,信息化教值得推广应用。
2.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培养质量的大幅提高,人人都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授所讲的思路和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责任感。如重庆市旅游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紧扣市场需求,通过借鉴行业标准、烹饪技能竞赛规程,构建了实训模块、赛项模块和证书模块一体化“赛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3.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高校体质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改革。烹饪专业应该和省内外等餐饮企业紧密结合,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按照岗位设置专业和课程,把实习、就业与学校联系一起,形成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烹饪专业教育应努力开拓课外实践平台,尤其是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仅是传统烹饪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用校园土地在世界上首次建成斯坦福工业园,如今发展为世界硅谷的中心地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每年烹饪、餐饮管理等毕业生近600人,与省内外餐饮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实习与就业率为100%,这样学校在招生就业渠道上已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高职教育的精品教材建设
高职教材建设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岗位需求为依据,以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突出职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为特色,建立一套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职教材的建设体系。
1.教材需体现创新性
教材建设中,应符合“三创新性”的要求:即思想理念要创新,在编写教材时,应反映烹饪专业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最新动态,将新技术、新工艺方法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去;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创新,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改革方法来带动国内需求,如烹饪专业根据专业的特点性,在讲化学的不稳定性,如何体现,可以适当的操作案例进行讲解会更生动形象。也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饮食内容鼓励学生设计宴席菜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地方创新性,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职业教育打破统一教材的模式,地方学校根据自己优势和办学特色来自编教材,并请当地的烹饪大师等专家负责主审,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除反映本校的专业特点外,对当地学校烹饪专业人才重视了培养模式的质量。
2.教材内容与资格证书衔接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岗位需求所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处,它的实施要求是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相应的也要取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之后既可以持证上岗,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性。实现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的“零”对接。因此,教材内容特别是实训部分,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知识所匹配,高职教材编写要与所在省的劳动部门有效衔接,将职业技能的要求能够融合到高职教育中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真正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为就业做准备。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烹饪专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烹饪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教材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我们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课堂主要模式,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取长补短,使烹饪专业课程更具有适应性和发展性,一定能使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当代实用型高职烹饪专业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桂芳.浅议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优化[J].职教论坛,2010,(20).
[2]程巨强,惠增哲,刘志学.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3,(06).
[3]聂海英.全员参与、赛证结合、以赛促改———重庆市旅游学校中餐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5,(05).
《高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来源:《高职论丛》,作者:王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