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多职业院校也开始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严格的把控了,本文是一篇广西教育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型探析。
摘要:由于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多样性的制约,造成了评价内容的复杂性和评价标准的难确定,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业评价活动的顺利展开。本文针对职业学校教学特点和规律,结合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评价模型,及其依据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业评价,模型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依据教育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地收集并分析处理学生的学业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价值判断。[1]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学业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经过学习、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学业成就;同时又可把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达到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逐步趋向科学化、多样化,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手段,但客观上处于改革探索过程中的学业评价活动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
(一)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尚缺乏
职业教育由于办学层次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等综合职业素养多样性要求,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复杂性,难以制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致使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综合评价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强化了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评价的主体作用,侧重于学生的在岗表现及操作能力评价,在实质上弱化了职业学校评价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企业评价还存在标准模糊,走过场的现象。
(二)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较片面
评价内容以学校的学科课程评价为主,通常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项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依附于学校或地区组织的考试,重视主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轻视非主要课程评价,忽视德育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评价,侧重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忽视与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评价,如职业习惯,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数据信息处理等。片面的评价内容,必然会带来评价结果的失真,失去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较传统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目前尚以“考”为主,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技能等级评定等终结性评价测评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训练表现等过程性评价,并不受学生和教师重视,或流于形式。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或处于空白状态。正是由于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位,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偏差,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智能发展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成长历程。
(四)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主体较单一
目前,任课教师基本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缺少学生家长、教学辅助人员、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评价,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强化了教师的单向性和权威性,弱化了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这种缺失学习主体的评价,显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难以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给学生造成学业成就与己无关的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削弱学生对学业成就追求的热情,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二、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成预定的培养目标,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的学业评价应以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就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而言,应从充分考虑实情,正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对较薄弱的现状,不能一味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评价,而是要应用多元智力理论,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业评价应重点立足于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于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一)全面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者须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在校期间要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发展性原则。社会日益注重和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促进了职业教育知识观、学习观、育人观的变化,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是就业一条道,具有了自主创业、升学等多样化的选择。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服务就业,还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因此,评价须充分体现发展性,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动态发展。
(三)差异性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群体之间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特定的智能特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业评价应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设计能够体现差异性的评价模型,进行适度灵活的差异性评价,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可操作性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等显性内容,还包括能力、态度、职业素养等隐性内容,对评价活动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针对评价的内容性质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于显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对于隐性课程,可采用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与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集体活动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的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或无意间对学生所表现的行为、态度进行评价。尽管非正式评价的主观性较大,但便于操作,可以弥补评价中对学生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忽视。这种评价方式同样也适合于顶岗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模型建构
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应立足于科学衡量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未来发展,引导学与教的创新,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学路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确定评价标准
开展学业评价的关键是确定适合于职业学校教学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开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管理,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因此,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颁布的专业标准、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继续学习专业等,以及开设的各类理论课程及要求、技能训练项目及技能等级、社会实践活动等,明确地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构建“模块化”评价模型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业评价模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权重及其评价方式。为便于操作,将评价模型设计成以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进行评定。各门课程所占的权重按照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或学分数确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对于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可用等级证书替代考试成绩。
模块二:技能训练课程。主要由技能训练项目组成。教师根据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训练准备、操作规程、合作精神等表现情况进行评定,同时组织学生对训练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所占的权重按照技能训练项目的课时数或学分数确定。
模块三:顶岗实践。所占的权重按照其课时数确定。教师可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学生的顶岗实践总结进行评定。为使企业鉴定真实客观,教师要提前与企业沟通,并提供必要的鉴定内容。
模块四:活动项目课程,如社团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采用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依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活动总结进行评价。所占的权重按照活动的时间折算成课时数确定。
以上四个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活动项目)的权重都按照该课程(活动项目)的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确定,四个模块的成绩总和即为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对于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其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不完全相同,开设的课程(活动项目)、实践活动也不尽相同,可按照上述模型分别进行评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属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必备条件,可不列入评价内容。
应用该模型可以对职业中专、五年制高职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以职业中专为例,若选定的总课时数为三年学习期间总的课时数,则四个模块的总和即为三年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就;若选择半个学期的总课时数,则四个模块的总和即为这半个学期的学业成就。借助计算机进行统计,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也便于教师给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性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安全,梁成艾,陈群.关于重庆市中职生学业评价现状之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1).
(责任编辑:曹鸿骅)
An Analysi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Model
ZHOU Xin-hua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dult)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Nanjing 21001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diversity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restraints of the enterprises' demand when choosing graduates lead to the complexity of evaluation content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determin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academic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look for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
相关期刊简介:《广西教育》创刊于1954年,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综合性刊物,是广大教育界人士开展教育研究、学术探讨的参考文献和交流平台,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为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广西教育》开辟了职教综合版(C版,每月一期),以宣传报道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精神、研究职教理论、分析职教走势、探讨职教热点、传递海内外职教信息、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为己任,努力把刊物打造成泛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亮点名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沟通公民教育与就业的畅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