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语文高考中几乎不考戏剧,造成大部分高中学校都不重视戏剧教学,或者有些语文教师干脆忽略戏剧,直接跳过,结果是学生也不重视。本文是一篇现代教育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
【摘 要】近年来,语文高考中几乎不考戏剧,造成大部分高中学校都不重视戏剧教学,或者有些语文教师干脆忽略戏剧,直接跳过,结果是学生也不重视。关于戏剧的教学方法更是很少有人提及。但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国人却不可小视它,而传承戏剧文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语文学习。本文专门探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以期能引起广大师生对戏剧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
关于戏剧的教学方法更是很少有人提及。但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国人却不可小视它,而传承戏剧文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语文学习。本文专门探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以期能引起广大师生对戏剧教学的重视。
高中戏剧教学与小说教学方法不一样,小说教学可直接在课堂内完成而且学生容易感兴趣,教起来比较容易。戏剧教学既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内又不能完全推广到课外,而是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并要把握好度。那么,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戏剧教学呢?
一 朗读与鉴赏相结合,即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了部分小说,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因为小说内容相对比较有趣,学生愿意学并在生活中再现出来。戏剧虽然不比小说,但其故事情节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加之高中生已有的概括故事情节能力,对于戏剧中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要让学生概括出来并不是件难事。也就是说,戏剧教学中的梳理情节方面,我们不必花太多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台词的鉴赏和戏曲中优美曲词的品读上,带领学生研读曲词。在课堂研读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的语调不可呆板乏味,内容不可枯燥无生气,可试着采用感性的朗读和理性的鉴赏两者相结合之法,提升戏剧教学的效率。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用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离别场景。他们俩的自由恋爱在封建时代并不被看好,他们这种冲破世俗的爱恋让学生既同情又羡慕。高中生普遍处于情感萌芽时期,对爱情故事几乎都感兴趣,教师可在教学此类内容时借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因而,教学这篇戏剧时,我们可以突破常规,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穿越到当时,站在张生和崔莺莺的角度体会那种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若时间及条件允许,选派2组男、女同学分别穿着当时的服装,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舞蹈把主人公离别时的场景表演出来,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其理性欣赏奠定基础。学完《西厢记・长亭送别》后,要求学生会做课后习题,其中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改写成现代诗不是简单地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形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因而,改写文章,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比独立创作容易,改写者可能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文章原有的含义。有人说改写难,改写戏剧更难。因而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告诉学生无论怎样改,原曲意象不能丢、原曲意境不能变、原曲情感不能偏、原曲心理不能舍,要求学生抓住这四个“不能”再发挥想象运用优美的词句进行改写。避免出现学生饶有兴趣地改写,最后却因为完全破坏原曲的意境而被教师全盘否定。因而,戏剧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读”,又要重视“析”,指导学生将感性地朗读和理性地鉴赏相结合,让整个戏剧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生有情感的朗读和吟诵,充满着学生自由表达感受的氛围。
二 内品读外探究相结合,即课内课外相结合
因受课程编排限制,高中课本中的戏剧没有一篇是完整的,节选的只是某一剧本某一幕的某一场,而故事情节、人物是贯穿整个剧本的,只学课本中节选的片断,我们自然没法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断涌现的矛盾冲突、戏剧的主题等,这就需要借助课外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戏剧教学所占分量并不少,若让学生把所有要学的戏剧都进行原文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高中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既没时间也没条件去完成所有的课外阅读,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研究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戏剧教学。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这部戏剧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学生对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更是感兴趣,课本中只是节选了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而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打印出其他内容或用投影仪放映一遍电影,帮助学生完成其他内容的阅读或感性认识。此外,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但主题相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北京人》,这两部戏剧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北京人形象,两部戏剧中所描述的人物身份不同,表达主题各异,但都是借助一个小的环境去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于此类作品,教师抓住作品的这一相似性特征,引导学生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作品的异同,领略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水平,更好地欣赏戏剧。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古人创作水平之高,文字之优美,是我们现代人难以企及的,师生若能每天花点时间阅读古人的经典著作,无疑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及文化素养。因而戏剧教学中,我们大可鼓励学生内品读外探究相结合,把课外所得带入课内,把课内所获延伸到课外。 三 下观赏上表演相结合,即台上台下相结合
戏剧类似小说又不同于小说,小说语言通俗易懂,戏剧语言相对难理解,而且戏剧的时空性更强,其突出特征就是其表演性很强,其本身就是一门时空综合艺术,自然离不开表演。因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戏剧内容,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既可观赏戏剧又能亲自表演戏剧,即下观赏上表演相结合,台上台下相结合。
1.下观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颖活泼而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最易加深记忆。此心理学原理非常适用于戏剧教学。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计算机几乎已普及到所有的中小学校,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戏剧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录音、看视频、观看演出等,让学生形成直接的感观认识,即对所学对象的形象、语言、声响、环境有个感性认识,然后结合观赏对象来理解戏剧文本。如学习《窦娥冤》时,此戏曲是古代戏曲,离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远,而且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听流行歌曲,阅读的都是白话文,所以在理解此曲词上就会感觉晦涩难懂,理解尚且如此之难欣赏就更非易事。当前戏剧教学中,由于师生均对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曲词了解不多,导致师生之间纯粹的文本阅读鉴赏活动深受影响。为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观赏话剧,如组织学生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当舞台真实地呈现在眼前,道具、灯光、演员们各式各样的服装及精彩演出,学生自然会立刻被吸引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将剧本中的内容鲜活地再现出来,两旁灯柱上显示的台词,会吸引学生仔细地看着本觉得很没有滋味的台词。而且每种角色的打扮妆容都很有讲究,可有助于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矛盾冲突。
2.上表演
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戏剧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没有演员的表演就没有戏剧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表演以增强其对戏剧文本的体悟。
表演戏剧可以用两种形式开展活动,一种是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往往在教室里,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都比较多,但是比较容易开展;另一种是课外总结性的表演,往往以年级的形式在一个很大的场所进行演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但是学生的投入更多,各方面准备工作所花的时间精力也很多。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这两种形式,或者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四 总结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各样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戏剧教学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但它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我们教师要重视戏剧教学,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戏剧教学,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欣赏戏剧,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关期刊简介:《现代教育》面向全国教师与相关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刊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为重点内容,倡导学术理论观点的创新与实用,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