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也会有一些创新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本文是一篇学习导刊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职创新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着力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创新教育为实证案例,介绍了创新教育的设计思路、实施举措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举措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教育有三个根本任务,即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其中人才创新是核心任务。通过人才创新满足知识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知识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通过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并形成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意义。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工作委员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大批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把高职院校建设成创新型学校”。目前,重视和发展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和工作重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思路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熟练、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基本属性即高等性和职业性,也体现了高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这是职业性的要求;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根据现场的生产和服务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这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让创新教育贯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创新教育与技能培养两者互为渗透,相互提高。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造创新教育良好氛围、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硬件环境、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多方面探寻技能培养和创新教育结合之路,构建了有效的人才培养过程。
二、创新教育培养举措
(一)以大赛+文化节营造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和文化节活动,是集中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和文化艺术创新的两个平台。河职院构建了专业级-校级-省或国家级的三级技能竞赛机制,通过技能大赛营造在熟练技能之上的技术创新,通过文化节集中展示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专业级竞赛要求专业学生全部参加,并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技术层次的竞赛题目,考察学生对这一年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程度;校级竞赛适当提升技术难度和创意创新的要求,如电信类专业的IT文化节,专业与电子信息类企业合作开展IT产业设计项目竞赛。机电类专业的创新创意文化节,强调模具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合作创新。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文化节,以模拟市场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索产品营销的创新和创业;省或国家级的竞赛通过校级赛选拨学生集训参赛,在机器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产生优秀的创新作品,并为在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示范效应。通过技能大赛+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营造学校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练好技能的兴趣
(二)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校级必修课,作为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基本内容之一。并开设了SYB创业培训、商务礼仪、沟通技巧、创意思维开发,以及管理、法律、财务、税务等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储备。同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网络,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在线学习,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需要。
高职创新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
(三)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素养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学校目前有学生社团60多个,参加学生占全校在校生的80%以上;建立体能拓展中心,让新生在体能的拓展训练过程中,形成团队意识和冒险精神;在学生宿舍公共区设置活动室,活动室除了娱乐设施以外还有电视、报刊,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创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增长爱好和素养。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宣传和报道,通过校园广播、网站、宣传栏、校园文化报等覆盖全校的文化宣传,将创新文化深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不断扩大创新教育的规模和影响力。
(四)建立创新学分引导机制
图1创新学分引导机制运行示意图
只有建立创新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使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河职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创新学分这一成熟的创新教育引导机制。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意外,通过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3D设计竞赛等等)、各类科技活动(如参与教师项目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学生团队的发明创造等)、发表专业论文或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参与社会调研、校外专家讲座等其他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成绩或成果,都可申请创新学分,并作为必要的毕业条件之一。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过程,感受创新带来的益处,使学生从被动创新转化为主动创新。河职院创新学分引导机制如图1所示。
(五)搭建创新实训室平台
创新实训室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开设的研发、生产及竞赛集训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训室。创新实训室以校内名师或专家为负责人,团队还包括其他教师和优秀学生。要求负责人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能准确了解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将企业标准、新技术及科研成果通过创新实训室这一个平台,传授给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依托创新实训室,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合作,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纽带。河职院探索了多种创新实训室模式,如模具创新实训室探索和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该创新实训室共有师生队伍20余人,其中教师6人。每1名教师专注于某一项技术如机械机构设计、UG绘图或电气控制等,以导师身份负责指导3-5名学生专注于该技术专项,整个师生团队合作形成一个模具产品或机械自动化产品的项目研发组。“导师制”创新实训室可以对社会承担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可开展高职竞赛项目的强化训练,学生在项目训练和素质熏陶中提升技能、养成素质,形成较强创新能力。 (六)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既要有较强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备两方面能力的教师,更易于在自身专业技术领域学习和钻研,并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更善于将企业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落实到项目化课程教学中;更勇于结合区域办学或行业办学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引领和带动一批教师,形成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纽带。
三、成效
河职院创新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和总结提升,在学校形成了强有力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万余名合格高职毕业生,2012届-2014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达94.3%,高出全国高职平均水平3.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高98%,如图2所示。学生2012~2014年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达330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8项,获奖成绩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如图3所示。
创新教育的成果验证了学校创新教育探索和实践的正确性,为学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和建设创新型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2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图
图3近3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1]林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16.
[2]钱正明.高职教育呼唤创新教育--对高职教育中"职业性"与"高等性"的再认识[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1-72.
[3]戴卫军,刘安华.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
[4]杨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金田,2013(6):176.
相关期刊简介:《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672-8868,国内刊号cn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