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论文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策略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15 21:33 热度:

   [论文摘要]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培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从队伍建设、外部环境建设、创新模式建设及激励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阐述了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论文,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
  
  一、优化团队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团队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工作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拔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的关键,其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决定着团队在人员组成方面是否合理,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是否实用,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是否突出等。因此,在选拔团队带头人时,不仅要重视科研水平的考察,还要重视管理能力的考察,同时重视对团队带头人后备力量的挖掘和培养。
  
  2.培养团队骨干。团队骨干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核心,要加大对中初级科研人员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条件,如增加外出学习机会、优先支持科研项目立项等措施,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
  
  3.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其“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工作方式,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育中同样重要,聘请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助于完善团队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团队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团队科研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应采取措施,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具体措施有: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应优先支持应用型研究的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基础条件差的困难,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搭建平台。二是推动产学研工作进程。产学研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小型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水平,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协同创新工作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地方政府应鼓励组建和培育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优先支持协同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增加相应科研经费投入,为高职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具体举措包括:一是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申报,尤其是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申报,充分利用校内科研硬件条件,支持团队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锻炼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引导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工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对接活动,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高职学院的区域辐射能力。三是营造软环境,增加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经费的投入,调动团队科研积极性,加大团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四是引入考核机制,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将获取科研项目和经费作为考核指标之一,重视科研项目的质量,对于考核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额外的经费资助,鼓励其后续科研活动的进行,并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中进一步倾斜和支持,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支持。
  
  三、采用双主体创新模式,营造团队创新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创新模式,以高校为创新主体,缺乏企业参与,仅凭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进行一定的创新性活动,科研成果产出虽多,但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差,与市场需求脱节,很难进行成果转化,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应用性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是其办学模式,产学研是其常规工作,在其创新体系中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创新模式。一方面,企业拥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创新优势,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或协助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和技术创新,可以减少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风险。
  
  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重点还包括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科技创新团队在人员结构上包含校内科技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团队的运行与其文化内涵相对应,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下,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即量才而用、合理奖惩、鼓励创新的团队文化,将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过程中。创新的团队文化,鼓励团队成员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鼓励科研活动中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协同创新,保障了校企间知识转移的有效运转。一方面,校内科技人员了解了市场需求,提高了科研成果产出的实用性和转化的成功率,降低了市场化的风险,可以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人员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技能,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发投入,激发团队的创新热情,同样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新才能提升。因此,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中,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校企双方是双赢,对整个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
  
  激励机制建设,是延长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生命周期、激发团队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团队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四点:
  
  1.制定合理的考核奖励制度。依据签订的计划任务书,分阶段进行考核,从整体激励入手,既重视团队成员的考核,也注重团队整体绩效的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成员给予额外津贴补助,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给予额外的科研经费补助,并将科研成果按一定比例折算工作量,这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向心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
  
  2.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对于绩效突出的团队成员,除津贴等物质奖励之外,还应重视精神奖励,如在业绩考核、年终考核及各类评优争先中优先考虑,在各级别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优先支持,在高级别科技奖申报时优先推荐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奖励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荣誉感,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3.实行科学的团队聘任制度。打造一支有活力、敢创新、能创新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在团队成员问题聘任上,应重视调整老中青科研人员的比例、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校内科研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的比例,既要注重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潜能,也要注重个人的科研信誉和协同创新能力,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后备科研力量的培养。
  
  4.进行适当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于团队中的校内科研人员,可以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编中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团队中的企业研发人员,可以聘为学校的客座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提高企业人员的合作积极性。这既是校企合作的延伸,也是双主体创新模式的表现,有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标题:高职教师论文创新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57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