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发表职业技术高移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策略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15 21:29 热度:

   [论文摘要]为适应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积极探索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高职教育的衔接体系。高职专科教育目前正处于从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职教高移化的培养目标,可采取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形式和实施形式、试点多种办学体制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及学籍流动制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等举措,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文关键词]教学论文发表,职业技术,职业教育,高移化,改革
  
  一、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与产品不断更新,技术密集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体现出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先导的特征。同时,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彰显升级趋向,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越来越多被引入外向型经营企业并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和效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成为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意味着上岗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不断高移,这使得国家急需培养更高层次的智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以填补一些与高新科技密切相关的新岗位的空缺。此外,落后技术的更新与改造,也对原有岗位职业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突出体现为促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实质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对沿海发达地区的调研表明,90%的高技术企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技术的高移化对职业教育高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由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这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高移化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指出:“整个教育体系被划分成七个层次,其中第五层高等教育又分为5A和5B两类,5A是强调理论基础和为从事研究和高技能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是体现实践、技术及职业专门化的一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专门技能和实践技术,它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性定位主要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学制短,没有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可能。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职攻读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2.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得以推广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发展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经济更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及时调整教育体系,促进职教高移化,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3.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优化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职教高移化,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可以向上继续学习的通道,使中职学生获得进入高层次教育进一步学习的途径,拓宽了分流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压力,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为合理。高中毕业生选择技能型高考进入高职本专科学习,可以大大减轻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有效缓解高考压力,为国家一直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推行条件。
  
  4.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受到大众的认可,拓宽办学渠道。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的观念,歧视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层次低、就业门槛低、工作后成就感低。职教高移化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吸引各行各业、各民族团体及海外侨胞为我国职业教育做贡献,通过实行独立办学、联合办学及国际合作办学等模式,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5.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从而造成人才结构性浪费。职教高移化弥补了这种缺陷,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上更好契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社会输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照搬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特点不突出,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这种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的状况,不仅直接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数百万家庭的民生福祉和国家的长远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时谈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能解决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使得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三、职业教育高移化改革构想
  
  1.建立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衔接体系,探索多种学制并存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衔接基本走上了轨道,主要采取对口单招的形式及“3+2”五年一贯制等办学形式,让部分中职学生分流进入高职专科学习。为了适应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发展趋势,应积极探索专科、高职应用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相贯通的体系,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当提高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可以采取多种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如“3+3”学制、“3+4”学制、注册入学制、签约联合培养等升学制度拓宽升学渠道。针对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像“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等实践性强的专业,可以试点采取动态培养学制,如可以将学制放宽至5~6年,部分学生在校学习2年左右的理论课程后,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到企业或工厂实习工作1~2年,然后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再进入课堂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并根据实践背景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再入课堂后会非常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习积极性也较强。
  
  2.采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层次的在岗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导致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应用本科这种学历教育形式,还要针对不同人群如退役转业军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进行不同年限、不同职业组合的短期技术强化、择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应继续推进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成人技能培训。在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大背景下,更应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步伐。成人教育不能流于“文凭教育”,而应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尽可能为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通职前职后继续深造的教育途径。
  
  3.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根据职业环境的模拟、职业技术的工艺要求及生产制造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硬件条件好、建设时间长的高职院校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创新,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前校后厂”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学校要努力创造和落实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情境,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任务单的形式,通过认识实习、找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实训。随着在校学习的深入,学生以工人、技术员、见习工程师等不同身份到企业学习工程技术知识。同时,为了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还可以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试点新的培养模式,如“大学徒(大学生和学徒的结合体)制”“分层制”培养模式等。
  
  4.建立新的学籍流动制度。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基于课程的学分互认体系和方法,建立新的学籍流动机制,可以由国家逐步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河北省将“加快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步伐,分步实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转换互认”作为2014年教育工作重点,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只要能取得某校足够的学分,国内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之间可以互相获得毕业文凭。学籍流动制度将对改革应试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部分高等本科院校转轨回归。鲁昕副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高移化需要,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50%的本科院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就成为当务之急。
  
  6.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工作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紧密对接,加快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适应产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以职业教育教材创新为抓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应用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展面向地方产业的专业改革创新试点。教学改革是个关键问题,应从专业设置、专业技能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执业标准、职业工种等方面系统制定大纲目录。要从根本上做好几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7.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始终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走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误区,深化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集团化、园区化和规模化,增进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用市场力量办学,支持企业办学,鼓励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对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高移化的基础上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在教学组织上,将适宜企业组织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企业组织,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教育与企业对话协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服务系统。
  
  8.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教育能力的师资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前提。应从健全职教师资管理制度与政策机制、教师工程素质提升计划、访问工程师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创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协调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要求职业教育也设立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历,这样也为职教师资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拓宽了渠道,完善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此外,还需大力引进企业工程师来校兼职,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解决长期以来实践性环节教学师资不足、职教教师技能水平偏低、政策机制和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
  
  9.打造品牌特色,扩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范围。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和重点培养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取得了一些符合职教特色的阶段性成果,对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合理发展起到了“双重引领”作用,普通高职院校应充分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各地区应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对口院校以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试点专业,着力试点四年制或五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创建品牌学校,建设品牌专业,打造品牌人才。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既是对市场需求与评价的有效反馈,也是拓宽毕业生“出口”的有效途径。同时,市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对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市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在职业教育高移化实现机制、职业终身教育、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互联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和实践。
  
  四、结语
  
  我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纵观国际社会,核心竞争力强的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特点是职业教育型人才的比例远超学术型人才的比例。正是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支撑了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建立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有赖于承担相应教育的执行主体即各级各类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高移化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真正融合。

文章标题:教学论文发表职业技术高移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57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