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19 09:12 热度:

  摘 要:主要针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讨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中等职业,电子与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教学形式,评价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在当前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仍是两张皮,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验证,是理论的附属。特别对于电子技术类专业课程,由于电子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又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学科理论的基础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在创建全国示范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过程中,并积极响应教育部进行职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开始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整,花大力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诸多专业实训室。下面就以我所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1、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很好的贯彻这一精神,结合贵州省省情以及经济发展规划,开发能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是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应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专业职业知识与能力。打破原有学科理论型课程体系,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联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全面实现“学做一体化”。我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围绕电子设备装接技能、无线电调试技术、维修电工技能和产品电路绘制与设计能力等方面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及实训环节,制定针对培养关键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挂钩,全面开展了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技术培训。

  1.1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设置六个方向的培养目标

  我校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按岗位技能分为维修电工、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电维修工、PCB绘图员、小型单片机系统开发员六个专门化方向。各专门化方向是六个大模块,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模块又分为许多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的设计主线是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上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每个小模块之间又是一个技能递进的过程。以电子设备装接工这个大模块为例,我编排设计出几个小模块分别作为具体的学习项目。最开始是音乐门铃的装接,中间是MF47型万用表的装接,最后是烘手器的装接。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训为主导,由易到难的过程。同时根据不同电路,又可以兼顾理论的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这既突出技能教学的主体地位,又能使理论教学为技能教学服务。与此同时,要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要求嵌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紧紧按照完成各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教学,让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接近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增强教学评估与岗位技能要求的相关性,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1.2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应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中职教育教学理念,借助社会行业方面的专家力量,在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对电子信息职业工作进行定位,了解电子信息产业链及生产过程管理形态。以此为参照,抽象出电子与信息技术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如此般建立的课程体系才是符合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同时应以知识应用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考虑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考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我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基本能力模块、电子设备组装的能力模块、电子设备维修能力模块、智能电子设备控制与维修能力模块、智能设备开发与运用能力模块、团队合作能力模块、谋职与就业能力模块七大模块。基本能力模块注重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入后面几个专业技术模块的学习。主要内容见下表: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让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初步认知专业特点;最后进入专业能力实训模块时,综合应用前面模块的专业知识,采取“以项目为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进行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实施中尽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尽量将企业运用到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和工作过程引进到教学中来。最后再安排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来强化生产性实践直到毕业。通过这种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企业的要求,毕业后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中等应用技能型人才。

  2、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2.1课程体系变化

  打破传统理论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岗位要求构建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设置中要做到公共课应体现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专业课体现岗位需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应嵌入其中,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互为补充。学生的学习目标应由原来对学科知识理解转向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应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模式实现 “从理论到实践”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转变。

  2.2教学形式变革

  废除传统的以单一“课堂式”理论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模块的需求采用实践主导、技能培训、电子产品制作、小组合作开发、顶岗实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按学科型课程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动课堂及实验与理论分割的教学现状,按项目、任务引领组织教学,形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岗位技能要求来建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目标,实现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协同进步和发展。

  2.3创建特有的过程评价机制

  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中心,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具体实施中不同的课程在评价中考核的内容应不同。基本能力课程应从学习态度、提问、课堂笔记、作业、考试成绩、同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分别评定。而专业能力课程则应从实操秩序、实操时间、技能质量、合作态度、安全生产、社会行为等几个方面分别评定。每一课程的评定应一个项目、一个任务的分别评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训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急待完成。在此根据自己的一点实践经验,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电子信息专业方面教师的思考,尽快设计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课程体系架构,以便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职业发展、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出更多符合岗位要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文章标题: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1565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