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持续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使“软任务”成为“硬指标”,这意味着美育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舞蹈、音乐、体育等艺术课程愈发重要,而舞蹈教育作为美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少年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对少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得到发展与重视。
一、以氛围带动思维
舞蹈氛围是一部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定的情感色彩与气氛,也是舞蹈课堂上必备的一种要素。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舞蹈氛围的好坏是衡量一节舞蹈课或者一个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而这则是根据年龄特征来决定的。少儿,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少年和儿童的简称,其年龄界定在7~18周岁。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将舞蹈教育的年龄期划分为初等(6~12岁)、中等(12~18岁)和高等(18~28岁)三个阶段。目前学界对少儿舞蹈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普遍以学龄期为划分依据,主要是指初等和中等两个舞蹈教育时期,即年龄在6~18周岁的少儿。处于此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转移,尤其是在小学向中学过渡的时期,其自我意识强烈,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开始发展,而一节有良好氛围的艺术课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自身专注力。所以,在这个阶段进行艺术上的体验能够给他们带来多方面的益处。例如,在著名少儿舞蹈教育家曹尔瑞的舞蹈作品《下雪了,真滑》中,编导利用孩子们“下雪啦”的叫喊声开篇明义,以声音带动氛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迅速地进入舞蹈情境中,并且还加入了“咦”“bia”“哈哈”“丢丢”“哇塞”等这些孩子们在玩雪时所发出的声音,加强了情感抒发。同时,这些声音也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咦”是提醒大家又有新的滑法出现了;“bia”表示孩子们玩雪时滑倒的声音;“哈哈”表达了孩子们在滑倒后感受到的乐趣。这些语言因素,不仅使作品的整体氛围感更加强烈,而且培养了孩子用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1]。因此,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舞蹈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表演阶段大胆地展示自我,更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轻松活跃的舞蹈氛围能够调动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动由心生地进行舞蹈表演。
二、以情绪打开身体
舞蹈情绪是舞蹈表演者对舞蹈作品内涵体会的外化表现,正确的舞蹈情绪能够更加精准地表现作品主题。在少儿舞蹈的排练过程中,教师应将舞蹈情绪的表达放在主要地位,而不能陷入一味追求舞蹈整齐度的误区。舞蹈情绪需要感官的配合、肢体的运用、舞蹈的氛围来做支撑,这能够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只有打开想象的窗户,才能更好地表达情绪,尽情舞动身体。所以,少儿舞蹈训练对于开发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学生对身体运动技巧的掌握和表达的艺术性,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儿童对身体动作的运用技巧有了直观感知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引导他们感受舞蹈情绪,发挥身体能动性[2]。例如,在曹尔瑞的另一部舞蹈作品《孩子和光》中,编导利用“孩子扑光”“孩子变光”“孩子用镜子反射光”等主题动作一步步来引导学生表达对变幻莫测的光所产生的好奇与喜爱,同时不断加强舞蹈情绪,使作品达到高潮。整个舞蹈着重表现了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情绪得到了表达,并通过身体运动释放出来,其自我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作品也更加富有童趣、别具一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情绪感知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也正是少儿舞蹈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它更注重身体的自我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儿童的自我思考意识。少儿阶段正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以往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儿童总会习惯性地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启发,使他们“想跳”,并且“敢跳”。比如,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让他们主动学习,从而发现自己擅长的身体运动方式。总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情绪、运用身体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将创新融入教学
创新永远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第一动力,它能够促进人类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对于舞蹈教育来说,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3]。因此,在注重培养少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舞蹈课堂中,教师应将创新融入教学。首先,舞蹈教师应做到“打开思维,蹲下身体——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正如少儿舞蹈教育家曹尔瑞在一次讲座中所提到的自己对于少儿舞蹈的认识:儿童的舞蹈特征也就是其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是非常自然纯粹的,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大人截然不同。所以,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儿童舞蹈,而是应蹲下去,观察孩子们的视角所能看到的舞蹈世界。此外,要想创新,教师就要打开思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身体自然地去舞蹈,发展原本就属于他的、独特的自我。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即兴舞蹈练习,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形态来启发学生活动身体,这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反观当下的一些舞蹈教学,许多教师一味追求舞蹈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舞蹈教育对学生内在的影响。这样,教师不仅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模式,更束缚了学生的肢体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适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合理利用好每一节课的时间,拓展舞蹈教学的深度,发掘学生的自然天性[4]。其次,教师应要求自己“限定内容,捕捉形象——以发展的眼光看舞蹈”。在少儿舞蹈中,此“限定”并非指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求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无限的潜能。在日常“即兴舞蹈”的环节中,教师有时会发现学生往往局限在原有的思维惯性中,毫无新意。这便需要教师限定范围,引导学生拓展出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在“鱼儿水中游”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限定以上半身为范围来表现鱼儿的游动,这时学生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头部、双臂与上身肢体的配合上,变化出双臂随头部的游动、单臂波浪游动、上半身单一游动等多种姿态的舞蹈动作,并加深对舞蹈中高低起伏的空间认识。在练习的过程中,这些动作并非由教师指定,而是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这便证明了在少儿舞蹈教育中,“限定”的方式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改变原有的思维惯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所创造出的独特的舞蹈动作,使学生在舞蹈训练中受益。最后,教师应提高编创和教学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舞蹈编创和临场反应能力,才能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创编动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就像曹尔瑞所讲“教师不但要会编,还要思考怎么去教给孩子们”。作为少儿舞蹈教育者,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变化,并据此灵活地进行舞蹈教学。因此,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舞蹈技能与方法,更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四、结语
通过对少儿舞蹈教育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下普及艺术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少儿舞蹈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要想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应转变舞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氛围带动思维,以情绪打开身体,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虽然舞蹈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的时期,但是探索就是希望,源源涌流的新鲜血液能够为舞蹈教育的未来增光添彩。在提倡科教兴国、创新文化的今天,舞蹈教育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尔瑞.我的舞蹈创作理念[J].舞蹈,2002(11):38-39.
[2]王贞.曹尔瑞少儿舞蹈创作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多湖辉,创造性思维[M].王彤,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舞蹈教育对少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来源:《艺术家》,作者:娄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