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在婴幼儿时挖掘潜能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比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养方案,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教养方案在开发时处在比较片面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对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必须要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养活动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了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才能为婴幼儿的成长设置更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一个符合婴幼儿早期年龄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早教亲子指导课程,具有很重要的发展意义。现今,人们都认识到对0—3岁婴幼儿做早期教育对其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庭都尝试借助外部力量来发展和促进早期教育,这种市场需求推动了早教机构的迅速发展[1]。我国早教机构已经发展了20多年,各类早教机构发展得过快也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对我国早教资料的查阅和对早教机构实地走访收集,总结出了我国早教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同时也对如何构建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能够为我国早教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我国早期教育机构的现状和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数量非常巨大,他们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国际连锁型早教机构、国内连锁型早教机构、本土早教机构。在数量巨大的早教机构中,有一些早教机构已具有自己的独特办学特色,能够开发创新课程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但是也有很多的早教机构重效益轻质量、通过各种宣传噱头来吸引婴幼儿家长[2]。重包装轻教学,在教学和教研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基础性问题,内容陈旧甚至不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过度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导致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一)早教课程来源结构简单,缺乏婴幼儿适应性
在早教市场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育机构,都为了增强市场影响力努力显示课程特色。例如,国际连锁早教机构,因其课程是从国外引入我国的,并在全国的连锁机构中进行成功的复制使用,这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课程特色,注重体能,课程设计比较大胆新颖。国内连锁早教机构,大都是自己研发课程,会经常性地借助外国的先进早教理念,结合我国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侧重认知,研发出比较完整的婴幼儿早教课程体系,在各连锁机构进行推广使用。本土的教育机构因资金和实力的限制,经常会借鉴其他的教育机构模式,进行拼凑式教学。这些教育机构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某些国际连锁早教机构,它采用国外教育婴幼儿的方式来教育促进我国婴幼儿的发展,使用国外婴幼儿早教课程标准来教育国内婴幼儿,用国外家长的教育观点来指导国内家长,这些照搬式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与我国的文化、家庭等方面产生差异性,缺少中国家庭文化特点。国内的连锁机构,设置早教课程时不能保障适应不同各地区的连锁机构的教学模式。本土的教育机构的拼凑式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很难能够适应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课程与婴幼儿的发展不和谐现象。
(二)课程的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专业的指导性
有很大一部分教育机构,常常会借用国际知名的教育理论作为自己的办学基础理念,宣传课程设置理念是这些知名的教育理论的具体实现。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发现,早教机构常常会使用多元智能理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等早教理论作为自己早教课程理念。但是,这些教育机构对上述的国际早教理论的认识都是浅显的,未能有实质性的理解和阐述。同时,这些理论的适应性也值得商榷,我们很难保证这些理论就一定适合我国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些早教机构提出夸大新奇的理论,不但适应性难以保证,更不能保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即使这些教育理论的适应性没有问题,但在真正的早教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把这些理论贯彻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过程发挥指导作用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难以把握和衡量的[3]。
(三)早教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对应的针对性
在早期教育中婴幼儿通过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感知觉器官的功能来得到发展。从新生儿开始利用身边的声音、图像、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感知,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试探、探索、感觉等过程中,获得各种感知印象,使感知觉得到充分发展。这既是婴幼儿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同时也对婴幼儿感知觉、智力、语言等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很多早教机构在课程教育时只针对婴幼儿,更多是让幼儿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知识,很多课堂活动都是由教师带着孩子进行的,而家长却处于旁观者状态,缺少对家长的有效指导。家长们对于宝宝行为的成因认识模糊导致缺乏及时良好的指导和纠正。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另外,有很多早教机构能够认清家长的指导任务,并制定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家长的指导课程是少之又少,他们大多认为针对家长的课与针对孩子的课程上是完全不同的,要在两个课程之间进行融合,并且很难取得成效。在研究和分析各机构的课程内容和标准时发现很多问题,其中许多早教机构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层次不清晰、目的不明确,有的只是阐述了婴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些课程设置的目标,更多的是对婴幼儿发展结果的表达。对婴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目标未能正确设置。而儿童心理学表明,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具有很大差异的,月龄相差几个月的孩子发展都有可能是千变万化的。
(四)课程设置上重教轻养,缺乏生活性
有部分早教机构把一些国际知名的理论结合起来,作为自己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他们研究婴幼儿的行为、认知、语言、情感等多个方面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导,但极少涉及婴幼儿生活方面的内容,教学中使用的教具外表美观、质量上乘,但脱离了日常生活实际,家长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与早教课相同的教具,只能向早教机构购买。同时,也使婴幼儿远离了自然的生活世界,屏蔽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婴幼儿在吃、喝、睡等生活方面很少涉及,也缺乏针对这一过程的家长教导。这些方面的不足导致婴幼儿失去了最基本的以养融教、教养结合的过程,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早教课程过于形式化,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早教工作课程的实际调研,各早教机构的课程基本一致,包括了问好、认知、音乐、语言、情感、社会等方面课程,课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完成的,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简单的拼接来区别游戏之间的彼此联系,生硬地组合,这些课程找不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缺少了婴幼儿情绪发展的过渡,但下一个活动已经开始了,这种方式违背了幼儿的发展天性,不利于幼儿成长[4]。
(六)早教机构的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针对早教课程的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评价:结构方案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课程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婴幼儿与家长在课堂中的反应和表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家长及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学习环境方面的情况。实施效果评价主要评价婴幼儿在课程活动后取得了哪些发展,家长方面获得了哪些科学的教养方法,以及产生了哪些预期或非预期的效果。这是目前早教机构主要评价的两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早教机构缺乏对课程结构及课程方案的评价。另外,早教机构在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技巧等方面没有标准的统一性,导致在课程中发现问题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影响对课程的评价效果。
二、构建优化早教机构课程的方法
(一)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制定合理政策法规,促进早教机构的正规化发展
我国的教育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早教规范与文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严把市场关,对于资质不规范、缺乏专业教师的早教机构予以取缔。另外,针对商业早教机构相对高昂的学费而言,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和扶持公办园及有实力的民办园开设早教课程,对园所所处社区中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这更符合广大家长的需求,有利于早期教育在婴幼儿教育中的推广。
(二)合理地借鉴吸收外来知识,构建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对国际的早教理论课程进行认真的选取,总结国际早教理论的精华,不能盲目地照搬国际理论知识,通过利用国际早教理论的精华部分,结合我国0—3岁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建立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课程教育体系要能够体现我国的特色和区域特点,增强课程体系的适用性[5]。
(三)精准定位,强化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在婴幼儿早教过程中,父母或祖辈才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养者,婴幼儿的日常生活才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早教机构要实施一周多次的针对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同时也要结合婴幼儿发展的特点,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学会观察婴幼儿的行为,理解其中的含义,做出有效回应,使日常生活成为科学育儿的课堂。教师对婴幼儿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智力水平、经验、兴趣爱好等,注意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性,学会因材施教。
(四)结合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性
早教机构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课堂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还应重视婴幼儿和家长的生活互动经验,从家长和婴幼儿生活经验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增强婴幼儿和家长的真实感受。指导家长学会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教育判断和教育行为。
(五)更新早教观念融入课程实施创生性
课程的创新性是通过实践性等方面进行融合,课程创新是将教师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课程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婴幼儿课程教育过程中,正确解读幼儿心理特征,正确了解家长和婴儿之间的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有利于婴幼儿各方面成长,通过使用课程创生性使课堂生动和灵活。
(六)以科学发展为本,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早教机构要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合理评价。将教师、家长、幼儿这几方面都融入到评价体系中,教师要选择科学的评价工具以及严谨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幼儿的精细观察,分析婴幼儿的特点,指点家长正确地与婴幼儿沟通[6]。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要以0—3岁幼儿的发展指标为依据,构建适宜的亲子早教课程
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作发展与智能心理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幼儿时期肌肉的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发展指标。我们通过对上海、北京等地区进行实际的研究之后,把课程目标分为认知与语言、感知与运动、情感与社会这三个方面。
四、早教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
(一)社会性情感沟通交流为脉络,构建大手牵小手的游戏活动
大手牵小手的游戏,是一个综合性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婴幼儿的感官灵敏度和动作协调性,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家长陪同婴幼儿一起学习,教师在指导婴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要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教育,选择的教学材料应是家中的常用物品,如手帕、奶粉罐、毛巾、常见谷物、生活用品等,婴幼儿觉得熟悉,通过早教课堂的游戏,回到家中可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玩教具,可以使家长和幼儿更好地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正常生活中[7]。
(二)要让亲子活动到自然中去,开展动起来的亲子操活动
亲子操活动通过动感的音律、愉快的氛围,使婴幼儿在教师、家长的陪伴下,在互动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合作、交流的社会行为。开火车的课教活动,可以在户外进行,通过轻快的音乐节奏,婴幼儿在一起培养合作精神,通过一起游戏,促进婴儿动作的协调性。
五、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跟踪式评价
(一)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开展对婴幼儿发展的跟踪
通过给每个加入早教中心的婴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在早教课堂时期的活动,经过教师的观察评价、父母的观察评价,从而对婴幼儿有全面的了解,及时调整课程。
(二)家长参与活动评价进行观察跟踪
早教机构要让家长们进行宝宝活动记录,记录活动的持续时间、兴趣度等生活详细细节,进而更好地反映出宝宝的活动规律和性格发展,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宝宝发展课程。
六、结束语
本文对早教亲子课程的问题和误区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相应的教学措施,从早教机构的理念出发,纠正社会上一些早教机构的错误理念,通过构建符合婴幼儿心理的教学课程,帮助早教机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婴幼儿早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让家长懂得正确的婴幼儿培养方式,从而促进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熊鸣婷,卢清.亲子教育精神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2]徐伟.谈0—3岁亲子教育中的父爱[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2).
[3]张静.亲子教育的特点与原则[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常梅.早期亲子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8(29).
[5]张磊.浅谈亲子教育旅游的发展[J].今日科苑,2008(20).
[6]宋燕,周鸿.双休日亲子教育实施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7]孟昭翠.亲子教育旅游———从一个侧面回答“钱学森问题”[J].新余高专学报,2010(1).
作者:魏巧燕
早教亲子课程中存在的误区及课程的构建及实施相关推荐幼儿园亲子活动对幼儿合作素养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