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广西教育》创刊于1954年,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综合性刊物,是广大教育界人士开展教育研究、学术探讨的参考文献和交流平台,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 力。为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广西教 育》开辟了职教综合版(C版,每月一期),以宣传报道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精神、研究职教理论、分析职教走势、探讨职教热点、传递海内外职教信息、反映社会职 业需求为己任,努力把刊物打造成泛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亮点名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沟通公民教育与就业的畅通桥梁。
摘要: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县域学前教育面临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矛盾、补足数量与保证质量的矛盾、幼儿园教育与家庭及社会教育的矛盾、保持生活世界教育与理智化教育的矛盾、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与特色办园的矛盾,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间的矛盾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矛盾,责任
一、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矛盾
学前教育仍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总体短缺、政府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等问题。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幼儿园16.68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424.45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3%。据《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652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689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5.9%;民办园483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4.1%。在园幼儿104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55.1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3%;民办幼儿园48.9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幼儿园专任幼儿教师47004人,全省师幼比1:22.1。通过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全国需增加数万所幼儿园,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
《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保基本、广覆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公办园应承担起公共服务的根本任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是要落实县级政府在公共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等要素方面的投入,这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制约着幼儿园办园活动的价值取向和业务范围,是反映政府对学前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等要素方面的投入缺位或不足,与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地位要求及内在性质产生了矛盾,由此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难以充分实现”。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就是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在不少地方,民办园的比例远远高于公办园。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园须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管理的统一体系之中,并因此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持。但民办园又具有资产、投入、人员聘用、独立法人、收益回报等迥异于事业单位的特性,更需要按市场运行规律从事管理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地位和空间。因此,“要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配置资源,使民办园既要符合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保证在国家控制范围内开展学前教育公益服务,又要参与市场竞争,以不同特色满足市场、社会不同利益需求,以适应多元利益格局的需要,获取市场自主生存空间”。
目前在公共财政和人事管理上赋予各类幼儿园不同性质,必然会带来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在政府投入不足、资源整体短缺和监管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家庭作为弱势的一方势必要分担更多的成本。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由于性质不明确,使其处于事业和企业之间的模糊境地,它们既可以依事业单位的性质,获取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又可以依企业性质进行市场化运作,实行高收费;它们游走于公共服务与市场营销之间,自然衍生了公益性弱化、公平竞争环境失调和治理难度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是要求政府加强学前教育公共管理和制度建设。学前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须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需求和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但如果缺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规范与制约,不能纳入类似义务教育的保障范畴,就会超脱于公共服务领域之外,游离于公益性与市场化的边缘。当前应借鉴义务教育的经验,建立县级政府统筹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在法律建设上,学前教育的立法层次目前仍很低,缺少像《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甚至《民办教育促进法》那样的法律地位,这反映了学前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体系中地位的孱弱。
二、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与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矛盾
要达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完成建设任务,重要的是围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补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国务院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按照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共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达9万多所,新增加幼儿园园位500多万个,新增资金投入1000多亿元。其中,农村学前教育被列入重点建设工程。
随着《幼儿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学前教育正在“超常规”发展。但在幼儿园数量猛增的同时,幼儿教师的质量如何跟上需求成为难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数据,目前我国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9.07万人,生师比由此前的26比1下降为近23比1,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仍比较大。按幼儿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安徽省提出到2013年幼儿园专任教师新增4万人,是新增教师最多的省份。与新教师补充同步进行的还有现有教师的学历提升与专业培训,特别是转岗教师的培训,这些任务也相当艰巨。
幼儿园教师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需具有特定的专业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尤其注重专业理念与师德,将其作为《专业标准》的灵魂与核心。强调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幼儿教师不只是负责照看孩子、陪孩子玩的育儿保姆,而且是针对幼小孩子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实行教育的专业人员。
巨大的需求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高等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爆满,导致不具备独立培养小学教师资格的中等师范学校和部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也呈现出招生工作柳暗花明的形势。更有甚者,不少县区的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也乘势而上,开始培养幼儿教师,使得幼儿教师培养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如此大规模开放无序的幼儿教师培养现状与国家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要求势必产生矛盾,可能会降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
早在1927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说:“幼稚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抓住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对学前教育,家长普遍的期待是学了多少知识,会了多少技能。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情意培养,以成人视角审视孩子表现,排斥一切“非理性”行为。
怎样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理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承受的来自家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家中的时间比在幼儿园的时间更长。因此,向社会公众普及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广泛开展适龄幼儿家长教育甚至比幼儿园本身的教育更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沟通,并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要把家园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之中,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国际组织伯纳德·范·利尔基金会1997年通过对不发达国家幼儿教育长达20年的研究后指出,父母是否参与幼儿教育,参与的程度如何,是制约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在印发《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时指出,要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科研机构和幼儿园的专业优势,发挥各种大众传媒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实现家园共育。
四、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间的矛盾
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公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县域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幼儿、幼儿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幼教机构之间教育质量差异大,缺乏有效监控;家长的保教能力不足;社会上对早期学习与发展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超前学习、片面学习的情况大量存在,极大地制约甚至损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基本质量保证的早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教育部借鉴国际经验,研制形成了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此来提升有关儿童发展的公共常识,帮助广大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成长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共同构成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指南》与《纲要》都是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和相同理念,在功能上可实现互补。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纲要》是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宏观性纲领,对目标的表述比较概括,没有体现出发展的脉络;而《指南》恰恰弥补这些不足,成为实践中深入贯彻《纲要》的“桥梁”。
《纲要》是《指南》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指南》具有具体和明确的特点,在实施中容易被误解甚至误用。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纲要》精神,才能正确地实施《指南》。
《指南》与《纲要》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实践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吃透《纲要》精神,熟悉《指南》内容,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正确理解和合理利用《指南》去了解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五、保持生活世界教育的全面、自由、诗性特征与理智化教育的过度、自负、单一的矛盾
个体的生命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站在个体发展的整个历程来思考,早期的教育需要足够地蕴涵个体与自然和世界的混沌联系,必要而恰当地延缓个体置身世界之中的理智化进程,从而给个体随后而来的理智化生存提供充分的原初性质料”。早期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孕育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精神结构、拓展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精神联系的过程,早期教育的全面而自由的诗性启蒙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应该更多的是一种陶冶和孕育,而不是纯然理性的设计。现代学前教育“必须恪守自己对个体生命发展理性设计的限度,保持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发展的全面孕育”。
然而,“实利原则已严重侵蚀了教育制度,物化生存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准则。注重教育的适应性和功利性,常常使人们陷入犬儒主义的泥淖”。“工具理性一方面与国家层面的功利主义顽强地结合在一起,压迫人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与个人层面的功利主义相结合,逐渐成为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理性基础”。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普遍存在着强迫性介入、过度开发、标准化促进、成人化视角及技艺性训练等“理性化”倾向,学前教育也越来越追求个体生命发展的速成性,似乎学得越早、越快、越多、越清晰就是越好,而如此则恰恰失去了对生命发展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的尊重与思考。让人们忧虑的是,幼儿园条件改善了,与自然却疏远了;安全有保障了,与社会却隔离了;活动更丰富了,探索却减少了;行为整齐划一了,个性发展却失落了;幼儿更懂得文明礼貌了,可“女性化”倾向却浓厚了;能跳会画了,兴趣却衰退了。早在1924年,陈鹤琴先生就鲜明地指出当时普通幼稚园有四种弊端,其中包括与环境接触太少,团体动作太多。他认为,一些幼稚园整日把孩子关在室内进行机械活动等于送他们入监狱。美国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沃特·捷列姆指出,幼儿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喜欢与同龄人愉快地游戏,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对周围世界拥有好奇心,热爱探索问题,为他终身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才是幼儿真正的成功。日前,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可谓有的放矢。
六、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与特色办园的矛盾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过于奢华的幼儿园硬件设施是没有必要的,如何真正让幼儿园一日生活符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更重要。幼儿园应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终身教育的思想尽管已经人人皆知,但是要将幼儿园从仅仅是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转变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还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和进行实践改革”。当我们的学校正在为升学率或教育成绩而陶醉时,儿童对学校、对学习的热情却正在明显地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当我们的幼儿园在为幼儿识了多少字、背了几首诗、跳了几段舞而沾沾自喜时,进入小学后常常表现出的学习挫折感和抵触情绪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则更为深远。这些结果正是那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以损害幼儿终身发展可能性为代价的所谓这样那样的“教育”结下的苦果。
近年来,幼儿园的发展两级分化。城市优质园供不应求,农村薄弱园举步维艰;普惠园资源稀缺,奢华园日渐增多;公办园因垄断而优越,民办园为生存而竞争。一些幼儿园迎合了公众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心理,引入商品营销中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策略,打出特色牌。招生季节各种各样的“特色幼儿园”广告花样繁多,诸如“双语教学”“艺术特色”“科技特色”“体育特色”等,还有诸如蒙氏教学、瑞吉欧方案教学、生存教育、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等。其实,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和整合,幼儿身心才能获得全面协调发展,片面强调幼儿教育的特定内容和特色发展都是与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和奠基性相违背的。语言、艺术、科技和体育等教育正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领域,生存教育、挫折教育本来就是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成功经验更是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蒙氏教学和瑞吉欧教学作为重要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许多珍贵之处,但引用借鉴时仍需要加以本土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