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2-06-28 09:01 热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部分是这样解释的:要使学生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一、高级思维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高级思维能力呢?与高级思维能力相对的是低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总结等方面的能力;这一方面的能力只是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对学生应用知识、提升素养却没有太大的作用。高级思维能力则是低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包含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等;学生利用这些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对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有着积极意义。[1]

  二、小学生思维培养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甚至许多学生还对教师存在严重的依赖性,不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而是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当教师没有引导的时候,学生会茫然无措,找不到探究的方向。这导致学生的高级思维迟迟得不到发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2]

  三、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

  那么应该如何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以下几点策略出发,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设计层次问题,促进深入思考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究文章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延伸。以《搭船的鸟》为例。在开展本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层次性问题: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哪些事物?都是从哪些方面描述这些事物?展现了这些事物什么样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采用这种方法描写事物?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文章中描述的事物有雨、船夫和搭船的鸟,但主要视线集中在搭船的鸟的部分;然后让学生从细节处总结了文章所采用的描写手法以及搭船的鸟的特点,像从动作和外貌展现了搭船的鸟的美丽和灵动;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延伸,分析作者描写搭船的鸟的角度和视线,是在船舱里看到搭船的鸟吗?在船舱的角度会不会出现视线的盲点?如果是出来看的会不会惊动到搭船的鸟呢?在这种层层递进中,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压力,反而顺着问题的引导自主进入了分析的状态,进而提升了思维品质。教师设计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深入解读文章的状态,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深入分析问题的习惯,最终促进了学生分析性思维的培养。[3]

  (二)营造开放环境,鼓励发散思维

  许多学生之所以难以形成独立思维,一方面是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不敢提出疑问和疑惑。为了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否定苹果和石榴呢?这些水果也很好啊,它们大方展示自己的果实,不是自信的表现吗?而且还具有观赏的价值,不能看作得意的炫耀吧?在学生提出这一质疑之后,教师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给予了学生表扬,并且还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看来这一比喻并不适合本篇文章的道理论证,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比喻适用于这篇文章呢?在这一肯定下,学生进行了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田野里的杂草生长很快,但是却夺取了农作物的养分,就是只管自己体面、对其他人没有好处的表现,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树立了敢于质疑的勇气和自信。教师营造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大胆质疑、努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最终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4]

  (三)续写文章内容,营造想象空间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还可以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就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续写:小女孩的身体最后是不是恢复了健康;豌豆苗最后是不是越长越大,如果结出了新的豆子,这些豆子又会经历什么样的冒险;在水沟里泡着的那颗豆子,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被吃到鸽子肚子里的豆子,会不会再经历一场冒险。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大胆地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想象被鸽子吃到肚子里的豆子,再一次经历了一番冒险,最后随着鸽子的排泄物重见阳光,并且在粪便的支持下发了芽。有的学生想象泡在水沟里的豆子越涨越大,最后发生了爆炸。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在身体健康后进行了世界旅行。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创造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5]

  (四)应用课后习题,增强训练力度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还可以应用课后练习,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促进学生加强分析思考。以《桥》为例。在本篇文章的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与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实际上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尝试将文章的顺序颠倒,发现当最开始就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时,只能引起一时的震撼,甚至会引起读者的不解;但是放到最后的时候,却让老支书的死得到了升华,而且使整篇文章的韵味更加悠长。有的学生则尝试从细节挖掘文章隐藏的线索,像小伙子瞪了老支书一眼,却没有争吵和冲突;在最后的时候让老汉先走,却被老汉赶上桥等。通过这些线索的挖掘,学生认为这种写法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这篇文章中除了用较多的笔墨描写老汉之外,还要重点描写这个小伙子?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应用课后习题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使学生长时间接受训练,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6]

  (五)应用群文阅读,增加思维容量

  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容量大、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广阔的阅读模式,对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应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而在应用这一模式时,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结在一起,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以《慈母情深》为例。在开展本篇文章教学时,教师还另外组合了《背影》和《台阶》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文章中与人物角色刻画相关的知识。在文章的梳理与对比中,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有效锻炼。例如,这三篇文章具有共同点——都是描述的长辈亲人;但其中也有不同点——文章体裁不同,作者所反映的思想也不同。学生在挖掘相同点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三篇文章的方方面面,甚至要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细节,三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背影,所以背影在人物描写中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思维容量得到了有效扩充,在分析问题时也更能从整体出发。教师应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六)组织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还可以组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里的阅读活动是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板块,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讨论,挖掘、分析和思考整本书中的内容。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是以神话为主题,为学生推荐了《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等书籍。教师就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并进行阅读,组织了交流活动,要求学生在交流会上分享自己独特的发现。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中,都出现了大洪水的情节,西方是诺亚方舟,中国是女娲补天,所以这些神话的共通之处是不是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大洪水?有的学生则提出: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许多故事中展现的神仙,除了能力强大以外,许多地方和人很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思考的成果。教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在积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设计交流活动,促进思维碰撞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还可以设计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这里的交流活动,不再是学生分享某本书中的情节、故事,而是结合某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例如在阅读《稻草人》这本书时,教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稻草人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喜欢稻草人,虽然稻草人不能动,不能帮助别人,但是它有一颗善良的心,时时刻刻在关注别人。有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因为这种悲天悯人并没有什么作用,做事情还是要付诸实际行动。也有的学生认为稻草人就是一个工具,是作者观察的视角,所以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从学生的这些回答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进行了深思,有的学生只是从表层看待事物。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稻草人就是一个工具,你怎么看待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八)利用过程评价,培养思维习惯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思维惰性——只等教师提问或者等教师给出答案。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评价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所谓过程性评价,是指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阅读《爬山虎的脚》时需要探究作者如何从细节观察事物。有的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比较积极,即便遇到不太确定的问题也会大胆提问:触、变、巴、弯、拉、贴这几个动词的运用算不算详细描写了爬山虎的脚。但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就比较笼统,也不认真思考,只阅读到“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就一锤定音:作者从上到下进行了观察,再没有更加深入和延展的探究。面对大胆提问的学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进行了表扬,并引导班级学生探究这一问题。面对探究较为笼统的学生,教师就进行了批评,并利用问题进行深入引导:文章的第四段也是作者从上到下进行的观察吗?在长时间的过程性引导下,学生会意识到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必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借助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促进深入思考、鼓励发散思维、营造想象空间、增强训练力度、增加思维容量、培养阅读习惯、促进思维碰撞、培养思维习惯八个角度,就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利用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见,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切实提升思维品质,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荣.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思维训练,实现深度学习[J].科普童话,2020(22):51.

  [2]沈蕾.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J].读写算,2020(27):13.

  [3]朱艳云.阅读教学,要让思维训练更有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9):86.

  [4]宋慧.结合部编教材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方法[J].新课程,2020(35):144.

  [5]何小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几条路径[J].学语文,2020(4):54-55.

  [6]于丽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0(29):52-53.

  《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2,(02)》,作者:王勤

文章标题:阅读训练促进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85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