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心理是审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术界多从音乐、美术、书法、语文等学科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视野亟需进一步开拓。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以东北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审美心理培育问题加以研究,将有助于对儿童审美心理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1.培育原则
审美心理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时,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畅快的心理过程。[1]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困难,在审美评价活动中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但高年级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从一般的审美心理水平向艺术性的审美水平过渡。[2]因此,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培育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寓教于乐原则。这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不仅与审美心理活动的愉悦性高度契合,也符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培育中融入沈阳地域文化元素,应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文化展示为根本,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二是尊重个性原则。面对同一审美客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形成的审美评价千差万别,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同样如此。面对沈阳的历史文化元素,不同的小学生受其生理遗传、家庭教育与前期审美积淀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审美心理,教师在审美心理培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为前提,对其加以有效地启发与引导。三是循序渐进原则。如上文所述,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主要处于非艺术审美阶段,但其发展也是呈渐进态势的,尤其在高年级还会有部分学生过渡到艺术审美心理阶段。因此,教师在向小学生展示沈阳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特点,设计符合小学生各年龄段心理特点的教学计划,实现由直观、简单向抽象、复杂的逐步过渡。
2.培育内容
作为东北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山川壮美,土地肥沃,并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辽金文化、元明清文化遗存,尤其在清代更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阳还留存着众多的革命历史纪念地,矗立着一座座爱国英雄的丰碑。浓厚的历史意蕴为沈阳市的小学生审美心理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从自然美、社会面、艺术美三个角度对培育内容加以阐释。首先,呈现沈阳山川景观的自然美。据民国时期的《沈阳县志》载:沈阳有著名的八景,分别为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万泉垂钓、黄寺鸣钟。[3]这八景即今天的天柱山、辉山、浑河、塔湾、万柳塘、柳条湖、万泉公园、实胜寺,并仍被不同程度地沿用、扩建、观赏。如今,沈阳还有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国家森林公园、世博园、怪坡、古陨石山、北运河、卧龙湖等景区,也生动呈现了山川景观之美。以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而论,沈阳的棋盘山属长白山余脉,早在明初即载入史册。在19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97平方公里是连片的森林,园区中集中了沈阳棋盘山、辉山、大洋山、植物园、秀水湖等众多景观,2001年还被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区。再如万泉公园,其园林亭台在清代光绪年间始成规模,民国初年已经成为粗具规模的水上乐园,今天仍能看到万泉垂钓、万泉莲舟、秋观河灯等景色。[4]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亭台园林,沈阳都有培育小学生审美心理的丰富的自然美资源。其次,展示沈阳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社会美。沈阳早在7千余年以前就产生了新乐文化,自战国的燕国在此设立辽东郡以来,沈阳一直都是东北的军事重镇,经历了隋唐收复辽东、辽金战争、明清交锋、日俄会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火的洗礼,留下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文物方面,有郑家洼子青铜器、高台山新石器、叶茂台辽墓群、寺庙、道观、佛塔等众多历史遗迹。尤其自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以来,沈阳不仅是满族的故乡,而且被誉为清朝崛起的“龙兴之地”,留下了盛京宫阙、福陵、昭陵等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革命烈火之中,沈阳还保有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北大营原址、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解放纪念碑、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众多的历史纪念地,成为无数爱国英雄浴血奋战的明证。漫长的古代历史使沈阳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光辉的红色革命历程则给沈阳增添了厚重、悲壮、宏阔的崇高美,这是沈阳古城蕴含的最绚丽的色彩。无论是古代历史文化,还是红色革命文化,均为培育小学生审美心理提供了丰厚的社会美素材。第三,传递沈阳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沈阳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在建筑、书法、戏曲、曲艺、杂技等诸多方面皆成就斐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美如沈阳故宫的宫室建筑之美、沈延毅书法的古朴苍劲之美、唐韵笙京剧的刚劲之美、霍树棠东北大鼓的爽朗豪放之美、蔡少武飞车杂技表演的惊险之美等,均会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艺术审美鉴赏的水平,但在地域艺术元素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会积淀下对艺术美的不同程度的感知。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面并非割裂的个体,而是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以沈阳故宫为例,其中既蕴含了清代开国的历史,又呈现了宫室建筑之美,是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融合。同时,在培育内容的设计上,从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出发,宜以自然美的呈现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为自然美最易于引发儿童的审美感悟;社会美的呈现则宜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渐深入;艺术美的展示宜安排到高年级,引导学生作初步的审美感知。
3.培育策略
将沈阳地域文化融入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培育,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学校课外活动、家校联合行动等不同的途径加以实现。在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可采用如下培育策略:一是实地游览。这是向学生展示沈阳之美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尤其适合于沈阳自然美的展示。学校可通过春游、秋游的方式,组织学生近距离地观赏沈阳的山川园林。也可通过家校联合,由学校规划游览内容,家长带领学生参观游览,使家长也成为美育的参与者、协作者,从而更有利于家校同力展开美育工作。二是信息技术展示。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与互联网平台,设计多媒体PPT课件、微课,或侧重于自媒体平台设立微信公众号、发布抖音短视频等,以直观、逼真的音视频形象向学生展示沈城之美。也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学习平台,向学生发布学习视频、微课等,使学生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上就能轻松获得学习资源。三是班队活动宣讲。这一策略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班队活动中,在教师对宣讲内容加以设计的基础上,以学生宣讲为主体,采用演讲、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介绍沈阳之美。学生既可以用事先写好的作文作为演讲稿,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现场讨论,还可以把对沈城之美的介绍编成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又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审美体悟。四是校园环境文化渗透。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与教育理念的直观呈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渗透沈阳地域文化元素,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美育工作的展开。如在教学楼走廊布置“沈阳八景”等景观的画作;在宣传栏介绍沈阳的历史发展、革命故事;在大屏幕播放宣传沈阳文化的短视频等,使学生在校园中就可以直观领略到沈城之美。五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其本质的特点是将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改进。[5]将沈阳地域文化融入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培育,这本身即属于教学改革与探索,需要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比较适宜,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一方面也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其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总之,儿童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现象,涉及到儿童审美广度、审美趣味、审美感兴力等诸多方面。有效的儿童审美心理培育,最基本的任务是选择适宜的审美对象,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对儿童审美广度的拓展,对儿童审美趣味、审美感兴力的引导。对于沈阳市的小学美育来说,就近取材,以沈阳的地域文化为审美对象,不仅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从小学生熟悉的文化情境入手,进一步促进其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艺术教育研究,2019(16):76.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0,244.
[3]赵恭寅,曾有翼.沈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504.
[4]沈阳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沈阳[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97,112.
[5]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48.
作者:华云松
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沈阳市小学生审美心理培育相关推荐审美文学与社会心理管理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