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1-03-19 09:31 热度:

   视力残疾影响了盲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建立空间概念的能力,极大地限制了盲生的数学学习。为此,《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指出“:盲校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发挥学生的听觉、触觉、残余视觉等优势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目前,盲校数学课堂教学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质效与普通教育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盲校数学教师应认真学习落实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优化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促进盲生全面、持续、快乐地学习数学,显著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 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一、巧设数学情境,让盲生亲近数学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育要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教学活动发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盲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1]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学”,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从而消减其对于抽象的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帮助其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这一单元时,笔者为学生模拟了一个真实的超市环境,学生上课前从家里带来了油、饼干、盐、白砂糖等生活用品。课上,当学生摸到秤并听到每样东西的重量时,好奇心被大大地激发:“啊!还可以这样秤东西!这样的课堂真有意思,我要把我带来的东西都称一遍!”笔者让学生们围在电子秤旁,先用手估一估每样东西的重量,然后再来称一称物品的真实重量。在学生称重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咦?好像 2 袋白砂糖的重量正好是 1 袋盐的重量呀?”笔者趁热打铁:“是吗?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1 袋白砂糖 500 克,2 袋就是 1000 克,1 袋盐就是 1 千克。”“所以 1000 克=1 千克。”在真实的情境下,盲生自觉主动地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和研究的内驱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数学有了亲近之感。掌握学科知识并不是课堂教学唯一追求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场景能够让小学盲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真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新实践活动,引盲生乐学数学

  新课标明确,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陶行知先生也强调:“教学做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2]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验证,经历学习发现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对于盲生而言,“做”既是挑战也是收获,“做”就是“实践”,以手代目,充分利用双手获取知识,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扩展、向深度延伸。例如,四下“数学广角”中植树问题的练习题: “48 名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有些学生思考得很简单,直接用 48 除以 4,有些学生先用 48 减 4 再除以 4。笔者没有简单评价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思考,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收集了学生的想法后,笔者紧接着给学生提供了“目力训练插板”,并给每人发放 48 个蘑菇钉,让学生动手“排一排”,验证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顶点的蘑菇钉要被重复计算两次。于是再次引导学生回到问题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四个顶点的人既属于横排也属于纵列,而不能简单地只算一次或者直接排除。这样的教学活动,改变了数学课堂上盲生学习抽象算理时难算难懂的局面,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原理,让学生乐于主动地“做数学”。

  三、优化教学设计,助盲生会学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要留给课堂足够时间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帮助学生解惑反思。“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可为新授课堂提前做好旧知铺垫,有助于突破重难点、理清知识框架,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让他们有充足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为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三下“面积间的进率” 时,笔者在前置性作业中设计了 4 道题:(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什么?(2)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3)2 米=() 分米,5 分米=() 厘米,100 毫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4)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卡片的边长(),并求出它的面积。其中,组员一: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组员二: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课堂中,笔者通过对比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设疑:“为什么正方形卡片的边长一样,面积也一样,2 位同学计算结果的形式却不一样?”进而引导学生猜想 1 平方分米和 100 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以生活中常见的海报等为例进行迁移类推,总结概括出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四、强化知识运用,促盲生善用数学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找到数学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用好数学。如在教学一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中“取材”,为学生提供喜欢的玩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引导学生发现 “面”在“体”上。盲生认识图形时,需经历从“立体” 到“平面”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就能带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样,在教学“分类”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整理书包、整理盲文字板和盲文笔等熟悉的学习用品,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属性特征提出分类标准,进而得出分类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分类思想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年月日”时,带领学生制作年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时间和事件的关系,体验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处处都与数学相关。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4] 盲校一线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结合视障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的发展特点,主动探索更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5]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让生活气息充盈数学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毛剑东.让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经历探究的过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吴晓燕.盲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0(3).

  [5]黎珍.视障教育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来源:《现代特殊教育》,作者:刘 转

文章标题: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52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