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渗透并突出情感元素,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而且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和“营养品”。语文教材中大量以美传情、以情感人的语篇作品,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弱化或忽视了这一点,既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又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教育渎职行为。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突出情感元素教育呢?
[ 关键词 ] 情感元素 小学语文
一、认真挖掘教材,有利于促进情感元素传递
语文学科具有人物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属性特点,这些“芸芸众美”或显现于字里行间之中,或深藏在语境意蕴之中。比如:《詹天佑》《半截蜡烛》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各国人民的强烈爱国情怀;《清平乐 • 村居》《祖父的园子》等作品,表达了人们对农村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良好支撑,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组织并引导小学生深入感悟并体会作品中的诸多情感元素,以积极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的教育与熏陶,不断地走向成长和成熟之路。
二、通过多元朗读,有利于促进情感元素渲染
“读”自古即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强调“读”的名言有很多,如: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再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道理,“书读百遍,其情亦现。”这就是说,“读” 何尝不是情感渲染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呢?以《幸福是什么》教学为例,为了渗透并加强情感因素的渲染,教师可通过“师生范读”“自由朗读”“小组对读”“分角色朗读”“集体齐读” 等丰富多元的朗读方式,引导小学生深入地感悟其中、体会其中、融入其中,从而让他们逐步地沉浸在被幸福感“包围”之中,从中攫取积极有效的渲染效果。再如:对于一些短小精悍、有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语篇,引导小学生一边朗读感悟,一边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角色进行体会,从而引导他们在“身临其境”和“换位思考”中更好地进行情感启发。如此而为,既可有效激发学生多元朗读的情趣,又能让他们深入接受情感熏陶。
三、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情感元素获取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群体以感性思维为主,此时他们既处于理性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又处于思想情感培育的原始黄金时期。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为他们架设一座情感熏陶的 “桥梁”,这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集情趣性、启发性、挑战性和情感性特征为一体的教学情境,是“制造或生成” 情感元素的“行家里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情感获取中赢得无可比拟的“情绪智力”效益。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如果仅靠文本描述和教师的口头描述,或者只是借助几幅教学用途来辅助支撑,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鉴于此,我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把“毁灭前”的圆明园与“毁灭后”的圆明园图像进行前后对比,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由此激发了他们对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无限赞叹,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无比惋惜,对帝国主义野蛮行径的极大愤慨。这种教学效果又是不言而喻的。
四、开展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情感元素体验
“儿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天性活泼生动,普遍具有“求趣、求新、求动、求异”的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在“手口脑”互动中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感悟与体验,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思想情感元素。以《晏子使楚》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首先提取晏子“在城门”“初见楚王”“酒宴进行中”所遇到的三种情形和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进行想象对策。然后让他们阅读文本,领略主人翁的实际对答内容,从自我对比中深刻体会古代外交家的聪慧睿智和情感力量。再如:《将相和》《半截蜡烛》《两小儿辩日》《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等,对于这些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语篇内容,可组织并引导小学生通过改编课本剧、主题演讲、专题辩讨等形式,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多元活动中更好地体验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来源于文本传递,来源于朗读渲染,来源于情境铺设,来源于活动体验。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情感元素的渗透教育,就能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渗透情感元素,让小学语文教育更具灵魂力量》来源:《华夏教师》,作者: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