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9-12-13 10:11 热度:

   摘 要:结合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寻教学策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典故、作家轶事,教师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领悟课文主旨。

  (一)创设故事情境教师利用一些小故事创设情境,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可以引入司马光“诚信卖马”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将司马光的生平、著作做些介绍,还可以对“司马”这一类复姓进行拓展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一位教师在讲解“阔”字时,先给学生讲了“阔字谜”的故事: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他在门上题了 “活”字就离开了,工匠们不知所云,面面相觑。杨修看见后,立即叫人重新修门,把门变窄。他说:“门里加了一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是嫌门修得太宽了”。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不仅更理解“阔”字的结构意义,还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识字中习得传统文化。

  (二)创设音乐情境音乐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愉悦人们的情感、活跃人们的思维。笛子的悠扬、二胡的凄美、古筝的美妙……不同的音色能渲染出不同的情境。如果将或激昂的、或悲伤的、或欢快的、或深沉的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感其情、再学其文,带着感情进入文本的阅读,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如在《枫桥夜泊》一诗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选取舒缓、婉转的配乐创设情境。如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背景音乐是邓伟标的音乐专辑《色》中的曲目之一《空》,这是一首极古典又极现代、极温婉又极空灵的音乐。

  (三)创设问题启发式情境优质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利地展开。如王崧舟老师教授《枫桥夜泊》一课,利用一首歌词和三首诗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他首先用《涛声依旧》的歌词抓住学生的眼球:“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随后,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诵读经典,涵养性情

  古典诗词讲究“三美”:音韵之美——诗句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讲究朗朗上口;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语言形式之美——四言、五言、七言,或长短句,充满形象美、节奏美。每一次的吟诵都是同古代文人墨客的对话,多一次吟诵,就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在咀嚼,在情感中来回涤荡。诵读还讲究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朗朗上口;第二境界——读思结合,嘴上读着,心里思考着,是为读思结合;第三境界——熟读成诵。古诗词课堂上不要讲得过多,一定要多读、勤读,达到熟读精思,这是根本之法。

  三、走近汉字,感受文化魅力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是中华文化的 “活化石”,帮助汉民族传递信息、发展思维、繁荣文化、演进文明,汉字库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存储库。而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识一定量的汉字不仅是学习语文,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汉字教学不能单纯地就字教字,教师应结合汉字的造字方法,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象形字——看图释义汉字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式。象形是最原始、最基础的造字法,它直观、形象、逼真。学生刚接触汉字时,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象形造字法,通过文字与其对应事物的形象来教授汉字。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识字课中,以图画——古体字——现代字的方式展示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个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图画,观察并说一说图画形态的文字有何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日”像太阳的形状,“月”像月亮的形状,“山”像山峰连绵起伏的形状,结合图像加深了对字形的理解和记忆,还了解到很多汉字是根据物体的形象转化来的。再如一位教师讲解“禾”字,他先给出甲骨文的“木”字—— ,然后在上面加一笔变成甲骨文的“禾”—— ,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像什么,学生说像一颗秧苗低下了头。老师顺势引导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人们抓住水稻外形的特点,创造出了‘禾’字。成熟的禾苗上面是垂下来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面是根。”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了解到古代先民种植水稻的农耕文化,领略到古人造字的智慧。

  (二)指事字——察而见意指事造字法即“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看到字的形体就能够认识它,但需要经过观察、分析才会领悟它的意义。如“本”,树之“根”也,“根” 需要木才能体现,于是在木的下端根部标注记号。现在常用“根本”一词,根与本为同义联用。 “末”字的本义是树梢,在木字上面部分加一横。因为稍是树的末端,所以“末”字引申泛指末端、末尾等。成语有“本末倒置”,字面意义就是树根与树梢倒置。

  过去的一百年间,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语文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洪流中的中流砥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佩英.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2]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相关推荐浅谈诗与情对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文章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146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