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 的原则与路径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9-10-09 10:27 热度: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从根本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情怀。在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可采用借助内容主题的课堂讲授,唤醒学生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意识;借助自然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利用体认与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源头;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层次,推动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抒发表达,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网络等策略,可推进“文化自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持续建构。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小学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 的原则与路径

  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相统一:借助内容主题的课堂讲授,唤醒学生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意识

  夸美纽斯曾以“感觉论”对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他认为,人对知识的熟悉和了解是感觉—理解—记忆—练习的过程,特别是面对年龄较小、对事物抽象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的小学生时,格外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联性,从感性层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化自信” 的本质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源,了解中华大气磅礴、纷繁复杂的五千年历史,但更有必要从具象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觉产生文化自信的感性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就提供了教师展开课堂引导实践的机会。《一面五星红旗》讲述了一名中国留学生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最终获得外国人尊重的故事。该篇课文有着很强的情感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被文章中留学生爱护国旗的行为打动。教师可以凭借学生感动的契机,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文中的 ‘我’宁愿用大衣换面包,也不愿意用五星红旗交换呢?”“为什么文中的面包店老板看见‘我’爱护、珍视五星红旗后,会主动愿意替‘我’支付医疗费呢?”通过延伸提问,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得出“爱护五星红旗,就是爱护民族尊严”“民族尊严和国家象征不是金钱可以衡量和交换的”“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才能获得他人尊重”这些结论,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感受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完整性,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环境相统一:借助自然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利用体认与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源头

  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培养的差异性,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文化自信力和国家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将教学目标与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巧妙融合,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不同的教学地点,学生往往也会受到相应教学环境的影响,产生一些不同的思考。过去一些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学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学实践活动、自然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就成为教师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契机。

  三、价值认同与思考创造相统一: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层次,推动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抒发表达,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网络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构建应该落在实处,这种落实是从本质上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内在生发、激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投入多方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现阶段的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推动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和文化创新。在这一阶段,教师和校园同样是推动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当充分承担起引导学生、指引学生的责任,校园则应该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挖掘学生的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力。

  文化自信的内涵丰富,既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又包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洗礼;既包含着对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憧憬,又包含着当下中国飞速发展的历史辩证思考。文化自信是中国走向“大国崛起”,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将起到推进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推动学生产生时代使命意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28(01).

  [2] 吕立杰. 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饶 苡。

文章标题: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 的原则与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099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