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阅读分析、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方式,对安康市第一小学高段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研究,并且基于此,提出了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是由其兴趣以及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所决定的,此外,对于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教师,因此,教师应当加以总结以及分析,明确适当的培养方式,从而应用于课堂上,促使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小学生;主动参与
在《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部学校应当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尽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尽力完善学校的体育工作。对学生开展终生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以及技能。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小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探究具体对其的影响因素,将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1.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概念
1.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当前,人们对于体育锻炼习惯这一定义尚不明确,我国主要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多本专著中分别阐述过。具体来说,即为无须通过特别的练习,主要是通过重复性的实践,从而形成的一套自动化动作的反应与意识。到目前为止,对体育锻炼习惯最广泛的定义为人基于后天重复性练习下,从而逐渐形成的、稳定性的、自动化以及内在需求性的行为模式。
1.2 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对于人生中的不同阶段中,体育锻炼习惯具备着不同的特征,其中对于学生阶段而言,基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习惯也具备着这个阶段所特有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有:情境性的学生习惯主要是基于特定的情境以及刺激下所形成的,并且在相似的情境以及刺激下能够再次出现,这个习惯便会自然展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其所形成的某些习惯主要是因为得到了教师或家长的默许与赞赏,从而在偶然的情况下并且未被自身或他人所察觉的情况下渐渐形成的。
1.3 动机概念所谓动机,即为鼓励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一个内部原因,并且具备方向性以及持久性。而体育动机,即为在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时起到推动、终止作用的内在性原因。其主要起到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等作用,对体育运动的效果起到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主要是由多项彼此关联又互相影响的动机结合在一起进行驱动的,而非一项原因。
2.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2.1 习惯性。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基于后天的实践活动下,通过重复性的模仿与学习,从而逐渐形成的。
2.2 情境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基于在大量相似性情境下,通过多次刺激而逐渐形成的。
2.3 省力性。一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就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进行自我控制,即能够较为主动的开展身体锻炼,主要表现节省心理能量。
2.4 两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习惯唯一性;其二是波动性。一旦习惯养成,那么再想要进行改变,难度将直线上升。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与年级的关系依据调查结果可知,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锻炼自主性更强。低年级的学生对运动更有活力但是往往对项目的认知欠缺,高年级的学生慢慢的已经很清楚该如何正确的运动,并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喜欢和长期要坚持下去的项目。
3.2 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与分析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性保障为足够的时间,如果缺乏时间,那么也无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校锻炼时间充足保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叫响的口号。学校提升体育课的开课数量以及课间操的时间;以及一校一球一操的大力倡导下,充分保证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要达到一小时。认真组织每节体育课,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学会锻炼的方法,并且将学会的方法充分运用到日常锻炼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体育的重视,很多学生在闲暇之余会参加很多体育专项训练,这也极大的补充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家长带着孩子的亲子运动。随着城市运动场地的增设以及对外的开放,部分学生家长会在周末抽出时间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保证了学生的锻炼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锻炼习惯的养成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4.小学高段学生自觉体育锻炼习惯的课堂培养路径探究
4.1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性途径,因此,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性条件即为学校的体育文化与体育健康教育。
4.1.1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学校日常开展的重复性的、多次的集体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其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环境以及氛围,属于师生所共同构建的一种校园文化。其具备普遍性、主动性以及群体性的特征,具备导向、教育、规范约束以及辐射等功能。我校属于一所具备 80多年发展史的老校,因此,我校属于运动项目上的传统田径学校。足球特色学校。每年两次的运动会,每学期的篮球、足球班级联赛,啦啦操、跳绳、广播操表演、跳绳、等等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文化的环境中,被氛围所感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因此,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1.2 学校体育运动设备。体育运动设备数量、品种众多,例如单杠、双杠、篮球、体操垫等体育设备,此外,还存在大量的体育图书资料以及电子化的教育设备等。总的来说,一定程度上,运动设备的齐全度以及设计上的合理性,对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范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器材全面充沛,学生接触的体育内容就更多元化,兴趣的选择更具有多向性,是学生自觉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占据中主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体育课堂教育上更加明显,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重要的地位。
4.3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以及参与度是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意识的根本保证。
5.结论
5.1 小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人数较少,尚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学校所展开体育教育上所起到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必须具备兴趣才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上来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将具备心理定向作用,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锻炼中,从而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态度对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具备积极性的影响力,因此,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愈积极,其对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即越高。因此,应当打破传统形式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终身性质的、内容丰富的、灵活性高以及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参与兴趣,逐渐提高动机水平,对学生自主锻炼形成积极的影响。依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发出适合学生上课的小游戏,主要是选择自兴趣入手。比如在快速跑中,可以加入学生喜欢的对战游戏;在足球课中先运用三人配合的战术小游戏,让每个人都有事情做,都有任务要完成,逐渐过渡到 5人、8人、11人。在排球课中运用轻物代替排球开发一些垫、托、击的小游戏。这些游戏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循序渐进。只有让学生对这些项目产生兴趣,了解项目特点他们才会改变态度,喜欢运动,自觉运动,进而养成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鸿江.新定位、新方向、新要求[J].体育教学,2017,37(9):1.
[2]莫豪庆.论体育课教学质量有效评价的策略[J].体育教学,2017,37(8):4-6
《小学高段学生自觉体育锻炼习惯的课堂培养路径研究》来源:《体育世界(学术版)》,作者;惠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