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从业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是对所有教师从教行为所作出的规范性要求,在其要求之下,作为数学这个特定学科,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又应该有哪些专业上的要求呢?
摘 要: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新时期下数学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以期能引导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学科特点,落实学科规范,提升数学素养,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文范文,新课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
一、备课(拟定教学方案,撰写教学设计和学案)
(1)深刻理解每个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整体把握数学,注重数学的本质,并进行科学预设。(2)要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观察(计算)→归纳→猜想→验证→应用→拓展。(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准确把握抽象、推理、模型等三大数学思想。(4)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数学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5)要把握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上课(教学方案的实施)
(1)注重“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以数学问题为导学,善于引导学生交流、倾听、质疑、补充,不做有形而无数学实质的合作学习。(3)注重创新教学,以铺垫为手段,以变式为工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评价要抓住数学特点,要少做或不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5)语言要科学规范,要使用数学语言,要关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三种语言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6)作图要规范,力求准确,杜绝出现不用作图工具作图的现象,如不用三角板画数轴、不用圆规画圆等等。(7)注重数学实验,关注和发挥计算器、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数学工具的辅助教学作用。(8)允许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静思”,以体现数学的独特学习方式。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要加强学生作业规范性解答的要求与指导。书写格式上:抄题审题→画图标识→作答规范;解题步骤上: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寻求解题思路→解答→检验→反思。(2)提倡教师做学生错题本记,对错题进行错因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3)要求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小结,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要引导学生做数学方面的科技创新作品。(4)要考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做数学调查与实践。(5)作业要分层要求,充分考虑到数学特优生和学困生的个性化需要。(6)要及时批改,全批全改,提倡面批和带有体现数学本质的鼓励性评价。“让作业评语能与学生进行数学对话”。
四、辅导
(1)常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和数学帮扶小组活动,做好陪优转差工作。(2)开展校本竞赛、各级竞赛的辅导活动。(3)组织落实教材上的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实效性,并积极开展数学校本研究性学习。(4)通过网络、QQ、微信等现代化手段做好学生个性化辅导,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5)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开展“手拉手”数学帮扶活动。
五、考试(质量监测)
(1)考试的目的是诊断,而非甄别。应设置能够诊断学生学习达成度的试题。(2)关注达标率。试卷要力求“立足课本,源于课本,有所改造,有所创新”,要关注核心知识(100%)和主干知识(80%)的考查。同时要做到“活而不难,易而不死”。(3)要抓住数学本质,确保科学性,出好原创题,不出陈题、偏题、怪题。(4)要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上立意,多思少算,不在繁杂计算上为难学生,不在非数学本质的地方刁难学生。(5)要关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分支的有机融合,体现数学的整体性。要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引导学生可持续学习。(6)提倡分层考试,分层评价。设置“选做题”“附加题”等等,并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扶贫”或“送温暖”。(7)注重考试后的质量分析,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试卷的讲评,通过讲评实现提升。杜绝不进行讲评而进行“两卷连考”的做法。(8)注重考后的整改和矫正,努力做到“考后100分”。
六、教研
(1)加强学习,使学习常态化。主要学习新课程理论、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改经验、中高考考纲和试题。(2)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3)积极开展与参与校际教研活动。(4)大力开展“小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以研究促教学的问题解决。(5)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基本流程:教师个体研究→备课组研讨→教研组研讨→形成案例→推广应用。(6)积极开展说课、片段教学、说题、解题、命题、优质课、论文撰写、教学设计撰写等教师技能比赛。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常规。只有制定好学科常规、明确学科常规,并有效地落实数学的学科常规,才能促使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新课程的推进才可能是有效的、可行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