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省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本次大赛的项目有:文本解读、评课、教学设计和片段教学。其中,文本解读是此届技能大赛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最考验教师专业技能的项目,让不少教师深感难上加难。没有教参或者不依靠教参,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成为培养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要:文本解读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备课中要以本为纲,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洞悉文本的内容,进而准确、深层次把握文本的内涵,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从参加教学技能比赛项目和实际教学的层面,探讨文本解读的方法、要领。
关键词:学习导刊,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若干思考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准确地解读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扣紧“标题”,深入做“文章”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文本的眉目,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提炼形成的表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短语句,往往与文本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文本都要求标题要准确、鲜明、简约,甚至追求形式、音韵之美,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解读文本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标题,从题目入手,通过题目初步揣度文本的内容,透过标题了解标题蕴含或暗示的文本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及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通过这种办法,能够较快地进入文本,进而解读文本的内容,为深层次地把握文本奠定扎实基础。例如,《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初步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标题就可以知道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哪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从这些问题入手,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观点、情感,理解深、理解透文本的主要内容。另外,有一类“正话反说”“违背常理”之类的标题。这类违反常规、常理的标题,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给予足够分量的质疑问难,为什么标题显示的是与日常生活、认知规律相违背的现象,带着疑问探寻作者在标题当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就会感到意外,为什么种花本应该是让自己和家人欣赏享受的,这里却说是让别人看的呢?抓住这一反常的现象去阅读文本,才知道德国人种花很特别,“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只要抓住这个问题继续探究,便能认识德国这一奇特的民族,也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赞美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善于找准“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在文本当中,通常有个别词语或句子,最能够彰显作者写作意图,这些词语或句子就被成为“文眼”。清学者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文本之文眼,通俗地讲就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它是我们读懂文本的标志。在小学语文教材,“文眼”通常就是指课文中的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解读文本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顺藤摸瓜,从中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或主旨。例如《乡下人家》中有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独特”“迷人”这两个词特别吸引眼球,解读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琢磨、反复玩味、不断推敲,是乡下人家什么样的景致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文中还有哪些描写可以说明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如果在解读中抓住了文本的这些关键的词语,理解整个文本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杨氏之子》中的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中“聪惠”一词,点明了杨氏之子的特点,既聪明又懂礼节。抓住了“聪惠”,就可以通过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在文本中深入领略对其聪惠的描写。
三、善于链接相关背景,拓展延伸阅读
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言如心声、文如其人,文本是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字里行间解读一颗丰富、智慧的心灵的过程。因此,解读文本就要知人论世,尽可能通过拓展阅读,链接文本相关背景,还原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还原作者经历的生活,从而感知作者为文的所思、所想、所为。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或知识,比如作者生平、经历故事、文化常识、背景知识,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文本蕴含的深意。比如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没有联系时代背景,是无法正确理解的。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里的“黑洞洞”显然不是指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没有言论自由。“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知道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阅读相关材料时,注意不能本末倒置,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甚至游离文本,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通过知其人、论其世,来感其情、评其文。
当然,文本解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本解读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扣紧标题、找准“文眼”、链接相关背景等方法,只是在这基础上运用的一点技巧。因此在教师技能培养上,仍然必须回归到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提升,以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特质等,来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