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是从初中开始的,而对于新接触到物理学习时教师则就要对教学的设计方式和管理改革政策中的各个应用方式进行了解并且掌握是对于物理教学的主要方面。
摘要:我们都知道,物理与实验是密切相关的,不少的物理结论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而且直观的物理实验还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视觉冲击下他们会对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实验的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物理类论文
一、探究教材,熟悉学生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脱离教材内容的问题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将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此其设计出来的问题才会实现知识的活化。而且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方能激发其解决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推荐期刊:《湖南中学物理》刊物特点:面向中学物理教学,搭建中学物理教学的信息平台,引领中学理科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推介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报道各地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学科前沿知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主要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互补服务,为更好地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物理教育创新、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服务。
二、精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师随意想象的,而是在客观物理材料的支持下,精心设计的。在创设物理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精心地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场,使在多样化的问题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探究。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除了与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和符合实际的教材内容有关之外,还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也就是说,教师所选择的问题材料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在自主地感知情境的新鲜感的基础上,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多样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就常用的几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进行说明: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育的时候曾说到,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是抽象难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诸多事物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即利用贴近学生,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比如,我在组织“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内容的时候,会直接借助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重的物体,诸如铁块、砖头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很容易沉到底部。而轻的物体,诸如羽毛、纸张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却漂浮在水面上,这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很容易联想到物体的重力、质量、密度以及水的密度等内容,这就为物体的沉浮条件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可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仍以“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诸如玻璃缸、苹果、橙子(苹果的体积大于橙子的体积)等来充当物理材料,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倘若同时将苹果和橙子放入水中,他们的沉浮情况会怎么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下,对该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我开始实验:我向玻璃缸中注入三分之二的水,然后将苹果和橙子同时放进水中,并让学生观察现象。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和橙子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呢?学生在观察之后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认为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是苹果的体积比橙子大,它排开的水的体积也就比橙子大,所以浮力也就会变大。也就是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与浮力有关。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我继续实验:将一个与苹果体积差不多的土豆放进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土豆沉到了水底。就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有哪些呢?如此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自然会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基础知识。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使其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提高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