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所属栏目:体育科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1-08-20 09:22 热度:

   竞技体育有别于大众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它是以在运动竞赛中实现自身的不断突破并创造优异成绩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竞技需分出胜负,评出高下。它是体育竞赛活动的制度化、体系化。由于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体能上的消耗、智力上的应激和心理上的调适,因此,在竞技体育中开展运动心理学研究,以促进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和比赛状态十分关键。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1 运动心理学概述

  1.1 运动心理学的内涵

  人在从事运动训练、比赛或者其他与运动相关的体育活动时会呈现出运动状态下的心理特点,运动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在这些运动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它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的密切联系,并与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产生一定的关联。作为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专业运动员,也可以是业余人员。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期间的心理活动过程、人格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这些心理包括人的感知和记忆、人的思维和情感、人的意志和耐力等等;(2)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会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人格上的特征以及气质上的功能分类,运动心理学研究个体的这些差异对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效能以及动机等的影响;(3)体育运动的日常训练、比赛活动都会对人的心境状态和个性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这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4)研究人在开展体育训练中对运动知识积累、运动技能掌握以及人在出现运动上的"高原现象"是如何被克服等的心理学规律;(5)研究教练员、运动员还有与竞技体育相关的其他辅助人员在比赛过程、比赛前后的心理状态。

  1.2 国外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演进

  1 8 9 8年,美国印第安大学心理学家诺曼·特里普利特(Norman Trip-lett)教授[1]关注自行车选手的比赛,它发现选手在参加团体或者是双人竞赛时,其骑车速度明显高于其个人参加竞赛的速度,这一现象给了教授启发,他开始意识到除了技能之外,竞赛选手的心理状态与其在赛场上的表现有着密切关联。这是关于心理活动与竞技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开端,从而产生了运动心理学的萌芽。1913年,国际奥委会召开的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充分认可了美国、德国等国家关于运动心理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至此,运动心理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方向。一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加入到了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行列,尤其是近十年来,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达到历史峰值,已经进入到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时期,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演进历程中,通过设定关键节点和关键路径的统计模型,对运动心理学的演进网络进行探讨,得出一些关键性的文献信息,在不同时期的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为:(1)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S·拉扎勒斯(Richard S.Lazarus)教授[2]从心理应激理论角度,探讨个体"察觉"外界冲突事件等环境刺激时的应激反应能力,因个体具备不同的认知评价,故而所引发的反应可能是适应的,也可能是不适应的。该著作的心理应激理论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2)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慈(Edward L.Deci)教授[3]对自我决定进行研究,强调自我决定在人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自我决定引导人们从事自身感兴趣和促使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该著作在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实践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3)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家伊文娜·S·林肯(Yvonna S.Lincoln)教授[4]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充实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运动员个体气质、人格特征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4)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本·M·巴朗(Baron M.Reuben)教授[5]把研究视角放在了社会心理学,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运动心理学的一些实验论证。(5)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科恩·雅各布(Cohen Jacob)教授[6]制定的自检式综合诊断的统计方法为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心理测量依据。(6)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学院约翰·G·尼科尔斯(John G Nicholls)教授[7]引入成就目标概念,拓展了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视角。(7)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刘易斯·哈代(Hardy Lew)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格雷厄姆·琼斯(Graham Jones)教授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尔·古尔德(Daniel Gould)教授[8]则对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准备、自信心、动机、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对逆境情况的应对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的成果典范。(8)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教授[9]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在人的心理特性分析对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引导、应对焦虑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9)美国加州圣塔克鲁兹大学胡·利特泽(Hu Litze)教授[10]再一次从统计学分析的角度拓展了研究视野,丰富了态度、行为等心理学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0)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爱德华·L·德慈(Edward L Deci)教授[11]将自我决定理论与需求理论有机结合,在运动心理学的演进路径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国外运动心理学的演进历程,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内化发展,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衍生过程。学术界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动机、焦虑、应激、行为等,而这些热点问题互相联系和交织,并体现于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的4大理论体系(成就目标理论、多维焦虑理论、心理应激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中。

  1.3 国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演进

  回望国内,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理论著述不多的特征。纵观学界研究资料可以发现,早期的运动心理学研究仅有1926年马约翰先生的《运动的迁移价值》,稍后出现两个译本,一个是《体育心理学》,由1942年吴文忠、肖忠国先生翻译;一个是《运动心理学问题》,1958年来自苏联[12].在这个时期,主要还是以翻译国外的理论成果为主,并没有结合中国体育运动的实际展开实践性的研究,也没有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验证和合理性的解释,只是一种"拿来主义",可以说,在此阶段,国内学者只是从观念上意识到了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但对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还没有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几年该领域也没有任何理论建树。直到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运动心理学会成立才算有所起色,但尚少见研究成果,只是在运用上体现在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学的学习,把体育教学与心理教学结合起来教学的实践。运动实践催生出研究者对运动心理学理论的关注,一些科研人员以及从事体育运动教学的教练员、大中小学教师在自身的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对研究运动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等院校的体育院校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在高等院校中形成了一批学术型的研究者对运动心理学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学术研究,但这些研究的热点转换较快,研究成果并没有形成相关的研究流派或学派,理论建设性相对不高。其次,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研究的主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并且呈现出多元分散性,涉及的关键词非常丰富,一些理论研究更趋微观具体。另外,国内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数量随着体育赛事活动有所起伏,比如在北京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期间的学术发表的频次就较高,其研究的热点围绕在焦虑、激励和赛前的心理调整等内容之间,其他时间就有波动和递减。由此预见,随着我国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以及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即将揭幕,关于竞技体育的研究尤其是运动员的自我观念、运动认知以及应激调节等相关问题将是未来学界关注的主题和研究的方向。

  2 在竞技体育中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对自我认知的消极状态、对焦虑紧张情绪的调控能力不够、意志力不强、训练的动机和态度不坚定、自我评价不够准确、心理层间的社会支持不够以及心理疲劳等,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平时的训练和关键性的比赛当中,从而影响到比赛成绩。因此,在竞技体育中运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去开展诊断、监测、训练等,有利于运动员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调适能力,为竞技优异成绩的取得打下基础。尤其是近些年来,新技术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心理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兴的心理技术手段在探索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效益评定方法、理论及其内在规律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心理测量技术的专业化、系统化水平和认知神经科学对运动表现预测的准确性[17].研究和训练实践也证明,系统的心理训练对竞技成绩的取得作用明显,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教练员也逐步意识到心理因素对竞技比赛的重要性,从而将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各种监测诊断技术应用于日常训练中,也确实有一大批运动员在此获益,比赛成绩斐然。

  3 在竞技体育中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策略

  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应该坚持"四化"之路:关系良性化、心理项目化、服务个性化、操作客观化[18].关系良性化,以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运动团队和心理学专家之间建立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良性关系,心理学专家要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方式和比赛状态有明确的态度,有能力调控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促使运动员达到比赛的适契状态。心理项目化,心理学专家要建立对项目技能战术和比赛特点的清楚认知,让心理学在运动项目中充分融合,实现日常训练在心理学的辅导下完成;在应对比赛中,从实战角度出发,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让运动员以模拟赛场的状态适应比赛的氛围。服务个性化,运动员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体,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个性问题,心理专家在化解运动员普适性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着力关注运动员不同的人格特征及呈现出的个体性问题。个体化问题的解决构成了心理服务的核心。操作客观化,心理学研究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都必须以客观性的存在为依据,才能保证心理学专家有据可循,使其所提供的心理服务更具针对性。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策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 心理测评

  为促进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拔的科学性,需要对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心理承压力、气质类型、认知情况等进行心理诊断,以确保选拔出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竞技的需求;开展运动员赛前状态的专项测评,运动员在赛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学的测评手段和测评指标,可以对运动员的心理焦虑水平、身体机能唤醒情况以及赛前的心境状态有清楚地把握,心理专家可以就运动员的不同状态进行适时的引导,以便运动员正确地看待比赛、参与比赛。特别在一些能够展现个体技巧能力水准的比赛项目中,比如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项目,技巧运动员不同难度动作的心理结构对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时间知觉和时空判断能力控制进行测评,可帮助运动员选定最佳的技巧方案。

  3.2 心理诊断和监测

  除了现场调查、追踪测试等传统的心理监测方式外,诸如脑像图(EEQG)、脑电地形图(BEAM)、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T)、心率变异性(HRV)等一些新兴的心理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竞技体育发展之中。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运动员大脑信息、脑机能变化特征等信息的研究,从而达到对运动员心境状态的客观真实分析,以利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出适应的应激反应,调适出良好的运动状态。

  3.3 心理咨询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研究理论,心理咨询可以对竞技体育运动员提供咨询服务,针对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不合理心理信念和心理情绪,开展情绪疗法,运用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诱使运动员建立合理信念,放弃不正确的心理情绪;针对运动员比赛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负面思维,采用正念心理训练方法,促使运动员对当下实际情况产生高水平的觉知和接受[19];针对运动员出现的焦虑、恐惧、失眠等典型负面情绪,采用交互抑制法,诱导运动员实现焦虑情境的缓慢暴露,通过心理咨询师对运动员情绪的缓释,消除负面情绪。

  4 结语

  总之,运动心理学对于专业的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比赛状态和最终成绩。因此,在平时训练和赛前准备中充分利用运动心理学,可有效减缓运动员的赛前焦虑,保持良好状态,从容应战,取得优异赛绩。

  参考文献

  [1]熊涛董宝林境外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探微[J]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34):204-213.

  [2]LAZARUS R S.Puzzles in the study of daily hassl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4,7(4):375-389 .

  作者:周君一,杨丹,陈素峰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相关推荐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文章标题: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iyu/4649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