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所属栏目:体育科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1-08-12 09:19 热度: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句话直接反映了体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稳步提升,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在对身心健康的追求中,体育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多年来,体育在我国一致被定义为一种“事业”,不管是以为国争光为目的的竞技体育,还是以提升全民体质的全民健身,都是社会对体育的主要定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对于体育产业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的涌现,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而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内外部因素来综合分析,帮助体育产业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发挥竞争优势,在复杂的全球化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的涌现首先是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其次中国广大的体育产业潜在市场力量是重要的引导,另外,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投身体育产业,拉升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资金实力,形成了良好的资金态势,一些体育上市公司市值也屡创新高。

  对于中国而言,体育产业是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具备长期投资的确定性。从产业规模上看,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在2017年就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增加值则直逼万亿元大关,但是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尚不足1%,与发达国家的3%左右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政策驱动:体育产业战略地位凸显,市场化程度提升迅速

  政策驱动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经历了从管制到不断放权的过程,体育产业在市场环境下加速成长。过去的体育产业,主要是以提升国际竞技体育能力,获得更多的国际赛事奖牌为目的,整个体育事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体育产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我国开始针对体育产业进行放权,以市场化运作助推体育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对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进行规范和保障,至此我国体育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各个体育产业的细分领域都能看到政策驱动的作用。

  地方政府发展体育产业的意愿强烈,并提供各种补贴和奖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大型体育场馆无论是从建设上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政府进行补贴或者投入,各个地方政府也有相关的专项资金来支持体育设施方面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直接奖励的形式来奖励优秀的职业队伍,如广州队在获得2017年中超冠军的同时,还获得了广州市体育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奖励”,此项奖励金额为5000万元,对于俱乐部而言是一项不小的资金收入。

  (一)足球领域

  《足球改革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足球的战略意义,是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大上市企业对于足球的投资热情水涨船高,恒大、上港等投资国内足球俱乐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雷曼、贵人鸟等企业则在国外参与投资足球产业,均是受到政策导向的主动行为。按照我国足球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2020年已经有超过3000万名中小学生会经常性参加足球运动;到2030年,我国对男女组制定了目标,要求男足要在亚洲前列,女足则重返世界一流强队的行列;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足球强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二)健身休闲领域

  为了发展健身以及户外休闲产业,我国颁布了相应的政策,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其中不仅对日常的健身休闲产业提出了相应要求,还鼓励发展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各项户外运动。

  (三)竞赛表演领域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的颁布代表着我国发展竞赛表演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未来将在发展职业赛事、引进国际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表演与体育竞赛的融合,推进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引导:人民健康意识日益觉醒,体育消费增长迅速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是庞大的市场潜力引起的消费升级。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潜力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人均体育支出增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也在不断增长。以上两个方面的市场引导,共同带动着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体育人口

  体育消费的需求提升,一大部分因素来源于体育人口的增加,并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07—201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2%,达到了41.3%,未来这个数据还会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对标发达国家的70%的比例,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未来中国体育人口比例有望提升约30个百分点。

  (二)人均消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在体育领域的人均消费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权威平台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均体育消费为6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仅为200美元左右,中国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2倍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人民群众在文教娱乐,包括体育方面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足以印证我国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三)消费者对新项目热情很高

  除了传统的竞技体育及全面健身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之外,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动力还来源于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新兴体育项目表现出来极高的热情。以近些年来兴起的电子竞技为例,2017年一款名为《英雄联盟》的电竞游戏曾在中国举办全球总决赛,当时的门票定价为280~1280元,但是仍然是一票难求。在武汉、广州、上海、北京等几个城市在不同的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比赛。其中总决赛是在北京鸟巢进行的,在总时长132个小时的赛事直播里,中国人观看人数竟然达到了惊人的9634万人,占到此项赛事总人数的98.4%。电子竞技项目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这种新兴的体育项目赛事在未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发展优势:体育服务供给动力强劲,开放发展环境良好

  (一)投资和创新活跃

  最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非常活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产业投资的热度,包括阿里、万达、苏宁、腾讯、恒大、京东等巨头都在体育相关产业进行布局。阿里、恒大入局足球,腾讯、苏宁布局体育直播领域,京东投身电竞领域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上升态势给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资金实力雄厚是中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的特点之一,借助于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企业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体育产业上进行布局,开始将投资的眼光瞄准国际市场。例如,万达集团以10亿欧元并购了欧洲最大的体育传媒公司盈方,以及美国的WTC、法国的拉加代尔等体育产业集团。职业体育更是国内资本投资热点,近年来在西甲、意甲、英超等五大联赛俱乐部中均有中资上市公司投资的身影。

  (二)先进网络技术和庞大用户支撑互联网+体育

  “互联网+”在未来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未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优势。我国互联网人数和比例都很高,其中10亿人的网民规模,10亿人的手机网民,将近7亿人的社交网站活跃用户,这些数据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因此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体育的市场支撑,这样庞大的人数基础足以支撑起我国未来体育产业互联网化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经验加持

  当前体育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加快,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竞争激烈,我们在全球化竞争力由弱变强的过程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产业也不会成为例外,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应该坚持走出去战略,必会成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地吸引全球的优势资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阵痛,或者打破现有的全球化利益格局,甚至引起一些国外非议。例如,欧洲足球俱乐部经常会抱怨中国俱乐部打破了球员市场的平衡,但是中国足球俱乐部通过高价引援为国内足球联赛带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市场活力,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是非常有效的。其实,通过高价引援的形式并非中国创造,过去欧洲俱乐部同样以高价挖人的形式,从美洲和非洲签约挖走最优秀的球员,这就是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市场决定了不同地区优秀球员的去向。

  四、结语

  体育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愿望和普遍行为,已经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只是在早期的体育赛事活动中,体育活动只是纯粹的比赛性质而已,无关支出和费用,更不存在商业价值,因此当时的体育活动也称不上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需求。只有体育活动能够获得较高水平收入的时候,才能成为有效需求,成为一项支撑性的产业。从过往的国际经验来看,对体育消费较大规模的有效需求开始形成,需要以当地的收入水平为支撑,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对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已经形成并逐步提升。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布局已经相对全面,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基础,安踏、李宁、特步等体育用品为支撑的产业链,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经纪等多种业态快速发展,体育与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多种行业的融合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周浪中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的度量研究[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19.

  [2]任波,戴俊.中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17,21(02):38-42.

  《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分析》来源:《河北企业》,作者:崔为秀

文章标题: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iyu/4643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