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探索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2-03-26 09:49 热度: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仅物质贫穷,更重要的是精神贫穷,表现为精神缺“爱”、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经济缺“援”、生活缺“助”等六个方面[1]。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a href=http://www.sofabiao.com/sut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探索</a>

  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之不足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着力打造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关爱存在较大程度的缺失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监护人缺乏教育能力,不懂得关爱孩子的科学方法,有些甚至对孩子有溺爱倾向。父母远在外地,用电话进行远程教育和关爱效果有限;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上学了,如何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对孩子的学习情况除了过问下考 试成绩外漠不关心,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更是不闻不问,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采取打骂的形式进行惩戒,很少进行耐心地教导。

  (二)政府关爱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工作,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职权、职责安排相对分散,协调沟通有一定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现象,还没有专门机构能够履行落实政策、动态检测、整合资源、服务统筹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2]。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出台文件给出政策导向,除了民政部门给予贫困留守儿童的物质资助具有持续性以外,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其他政府部门和团委等群团组织的关爱工作以物质帮扶为主,存在时间短、范围小、分布不均匀、缺乏持续性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三)学校关爱工作力不从心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繁重,面对人数众多且居住分散在各个村落的留守儿童,学校和老师只能尽力做好学生在校时间的教育关爱工作,对于他们在校外期间的生活、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除了定期家访外,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

  (四)社会关爱体量太小

  公益性社会组织本应成为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设立时门槛较高,运行中缺乏足够的资金,且在农村难以招募到适格的志愿者,在城市招募志愿者服务成本又太高,以致于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提供的关爱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村(居)民委员会虽然近距离接触留守儿童,但是缺钱、缺人、缺专业指导,也难为无米之炊。

  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数据

  笔者曾对三所本科和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过“大学生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每所院校随机抽选3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9份。问卷调查获得的主要数据见附表1。

  (二)调查结论

  1.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渠道90%以上的问卷调查对象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有所了解,且愿意参与关爱服务,甚至有31%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长期参与线上和线下关爱活动,但实际参加过关爱活动的不足7%,主要原因是缺乏参与渠道和机会。从大学生的参与意愿来看,在高校蕴藏着丰富的志愿服务人力资源有待开发。2.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动机呈现综合性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动机各异,且呈现多样性和综合性,但主流仍然是“同情和帮助他人”,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志愿心声,值得褒扬。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三项动机指标均在60%以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社会实践对自身的意义有所认识,高校可以因势利导。获得第二课堂学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获荣誉、评优或入党加分等选项的指标则表明,高校采取的激励措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较大的激励作用。3.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高校目前采取的激励措施主要是置换学分和表彰优秀志愿者。但学分认定和优秀志愿者的评选重“量”不重“质”,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缺乏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激发和引导,制约了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人身保障方面,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

  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构建

  留守儿童关爱需求量大,而社会力量关爱供给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匮乏和资金不足。笔者认为,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政府、高校、基金会共同参与,以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为载体的长效机制,将大学生打造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大军。

  (一)政府导航:开发关爱服务人力资源

  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自治权利孱弱,自律程度较低,志愿者事业发展缓慢,现阶段志愿者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推动[3]。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持续性工作,需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大学生普遍具有参加一次性或短期志愿服务的热情,但缺乏长期且持续地从事一项志愿服务的毅力。为充分开发大学生关爱服务人力资源,政府可以强化嘉许激励回馈制度,将《志愿服务条例》规定的“激励条款”(《志愿服务条例》第32条第2款: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星级大学生志愿者在就业、考研或考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能够实际享受法律给予的待遇,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关爱服务,同时采取评优、减税、信贷优惠等举措鼓励用人单位支持招录的大学毕业生继续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关爱服务人力资源“蓄水池”。此外,民政部门可以统筹本辖区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需求,建立供需对接服务网络平台,推出关爱服务需求清单,避免同类服务在同一地方重复出现造成志愿服务资源浪费。

  (二)基金资助:激活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关爱服务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服务理念尚未普及,社会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数量严重短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供需缺口较大。高校作为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公益性学生社团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法律上不属于公益性社会组织,不能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也不能接受社会捐款,因而其关爱服务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需要社会资金支持予以激活。公益基金在自身缺乏人力资源从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资助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一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二是承接政府购买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与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合作,公益基金负责管理和指导,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提供关爱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

  (三)教化播种:培育大学生的关爱情怀和奉献精神

  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是有较强烈的成长成才需求的社会群体,要提升或是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就要使参与志愿服务内化成为青年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目标的必然需求[4]。在我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也是志愿服务的目标、任务和宗旨,它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有机结合,赋予志愿服务鲜明的德性品质[5]。在课程思政语景下,这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也是其他课程的共同任务。高校既要通过第一课堂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理论剖析,使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念产生认同感,在学生心中播下志愿服务的种子,也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志愿服务,获得自我实现的精神享受,将志愿服务的外在需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意愿,从而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为支撑,以实践为土壤、用理论知识进行浇灌的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将大学生培育成一支既有技术知识又有关爱情怀、既有时代使命感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大军,为公益性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机构输送大量的关爱留守儿童人力资源。

  (四)管治育能:促进公益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尚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散漫随意、活动经费不足、专业指导教师欠缺是制约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三大瓶颈[6]。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提供关爱服务,能够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服务质量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存续和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与治理机制是促进公益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外部管理。针对当前社团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社团管理制度,规范社团活动的策划与报批、活动经费的预算与审批、社团运行的督查、社团工作的考核与年审;二是加强对公益性社团干部的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要着重进行道德教化,培育其志愿精神;三是配备有奉献精神的专业指导老师,加强对公益性学生社团的业务指导以及对社员的志愿精神培育;四是升级激励措施,除了给予志愿服务时数置换第二课堂学分外,对于从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一年以上累计服务时数达到一定时数,符合优秀志愿者评选条件的,适当增加优秀志愿者名额,在入党、推研和其他评优方面,给予其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权;五是建立评价机制,定期对社团的关爱服务进行检查评价,指导社团改进服务内容和方法,提升服务质量。2.内部治理。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内部治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完善的社团章程,明确社团宗旨、社员入社条件、社员权利与义务、社团主要干部的任职条件、社团运行机制等内容;二是建立内部治理机构,包括权力机构(社员大会)、执行机构(社长)和监督机构(监督委员),明确各方的职权与职责;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基本制度,例如制定《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细则》《财务制度》《社员行为守则》《考核与奖惩制度》等,使社团运行规范化;四是加强对社员进行服务技能与服务礼仪培训,打造优秀的关爱服务团队,培训师资由校团委协调;五是做好换届交接工作,让关爱服务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黄铁苗,徐常建.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8(10):64-68.

  [2]杨潇,郭惠敏,王玉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政策研究,2018(4):55-73.

  [3]张勤.志愿者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38.

  [4]王民忠,梁碧韬.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及经验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2013(8):154-156.

  [5]李茂平.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95.

  [6]叶心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生代、新挑战与新思维[J].高等农业教育,2014(4):79-83.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探索》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柯新华 罗琼

文章标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4804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