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欲发挥真正的、积极的、有益于视障儿童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视障儿童认知的发展,就必须根据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借助高科技教学工具,采取有利于视障儿童的教学手段;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促进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入研究和了解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从空间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智力诸方面对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感觉经验不足是视障儿童认知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据此,笔者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相应教育对策。
《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编辑出版。现为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唯一核心期刊。作为反映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最高水平的主要窗口,《中国特殊教育》不仅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现任社长孟万金教授,主编陈云英教授。
一、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
视障人丧失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只能借助听觉和触觉来获取本该由视觉获取的信息。感觉通道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其认知发展的变化?
(一)空间知觉
视障儿童在空间知觉方面表现出比正常儿童困难得多的特点,尤其对距离的准确知觉和深度知觉。法国学者Y•Hatwell研究发现,盲童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显著迟钝。因为,空间知觉的形成虽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均有关系,但以视觉为主。视力正常个体常依靠双眼线索来进行距离、方位、深度等空间知觉。虽然听觉也可为方位和距离知觉提供一定信息,但往往不太准确。触觉对物体大小、距离知觉的形成,限制也十分明显。
(二)注意
盲童在认知发展上虽有一定滞后,但注意方面却表现很好。盲童只能根据其它感官,如触觉、听觉、嗅觉等来获取信息,因此需要大量有意注意。为此,盲童需要不断加强有意注意的能力,有意注意便得到不断强化,并得以发展。加之视障儿童来自视觉通道的干扰很少或全无,故盲童比视力正常儿童在听觉注意方面有较大优势,如:“和视觉正常的人不同,盲人对声音刺激的定向反应增强了,并且长时间内不消退,声音对盲人有不同于视觉正常的人的信号意义”。有限的视力常使低视儿童有“想看又看不清”的感觉经验,结果致使注意资源白白浪费,于是出现了低年级低视儿童有意注意、学习不及盲童的现象。
(三)记忆
主要凭借听觉和触觉获取信息的视障儿童,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视觉经验的匮乏,视觉表象的难以形成,致使低年级视障儿童表现出以机械记忆为主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捷姆佐娃),视障儿童单纯依靠触摸,对物体进行再认的成绩远低于明眼儿童。但视障儿童有较强的听力记忆。工作记忆方面,低中年级视障儿童的工作记忆明显落后于视力正常儿童;随年级的升高,差异逐渐减少,并趋于消失(苏振江,2000)。
(四)思维能力
1.概念形成
视障儿童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因为无论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明眼儿童都是通过辨别事物正反例子的特征,逐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达到概念的形成。然而,失去视觉的盲童,他们没有具体事物的视觉经验,也就无法形成事物的视觉表象,更不能像明眼儿童那样借助事物的表象,通过比较,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虽然他们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感知到一些事物的特征,但往往不完全、不连贯、甚至不正确,如“盲人摸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之还有一些无法通过听或触摸感知的事物。所以,在明眼儿童看来非常简单的具体概念,对于视障儿童,也相当困难。
2.分类能力、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能力
由于视障儿童在概念形成,即在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他们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也较明眼儿童差。所谓分类,就是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特征,区分出这些特征的异同,从中抽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把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因此,在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方面存在缺陷的视障儿童必然在分类方面表现出较大困难。事实上,视障儿童并非没有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而只是感性经验的缺乏较大地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即使正常儿童,若没有丰富的具体感性经验做基础,也很难达到对事物抽象的一般认识。视障儿童感性经验的缺乏,尤其缺乏来自视觉通道的,而又由触觉和听觉无法补偿的大量信息经验,极大地阻碍了视障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3.类比推理、因果推理能力
刘旺(2000)对盲童类比推理与因果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表明:先天盲童与正常儿童在类比推理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果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好于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长和教师对很多无法用听觉和触觉感知的事物,常借一些视障儿童能够感知到的事物,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说明,结果盲童类比推理能力便得到提高。
(五)智力
视障儿童智商与正常儿童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尚无定论。因为大多数智力测验依赖视觉,虽也有一些智力测验包含部分依赖听觉的测题(如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言语部分、及专为盲童设计的海叶斯—比奈特测验),然而仅是对智力的部分测验(即言语能力的测验),而非对智力较全面测验。由于盲童在学习、生活中较多依靠听觉器官和语言,所以若以视障儿童在语言上的表现作为他们智力的评价标准,与正常儿童相比,整体上可能不会有显著差异(尽管他们在概念形成和抽象思维等方面有发展滞后的表现)。该推论得到盲童智力测验先祖还叶斯(Hayes,1950)、Smits&Mommers(1970,1972)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语言部分对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的研究的证实。但台湾学者杞昭安(1992)也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语言部分为工具,对视障儿童进行研究却发现: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智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记忆广度项目即背数上表现最佳,而类同项目最差;视障儿童之智商和教育年龄存在显著相关,但与家长教育程度、家长职业均无显著相关。
二、教育对策
根据上述视障儿童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可知,感觉经验不足是影响视障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原因。认知发展过程中,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相比,确实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然而许多研究都发现,科学的教育与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逐渐缩小与明眼儿童的差距(Y•Hatwelld&Higgins1973,Friedman&Pasenak1973,Stephens等1974)。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该如何根据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和实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促进其认知发展呢?
(一)加强早期干预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婴幼儿正是主要凭借视觉,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外部世界获取大量信息和经验,促进其神经回路的不断形成和大脑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可见,视觉是儿童早年赖以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早年学习经验又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视觉残疾极大地阻碍了视障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致使他们动作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其认知发展。因此,若能对盲童及早加强干预,扩大其感知世界的范围,有可能较早发展出对视觉进行补偿的神经回路,较早达到“以手代目”和“以耳代目”的效果;对低视儿童进行早期干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视神经回路得到继续发展,有限的残余视力得以保留,并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视障儿童的缺陷得到补偿的时间越早,他们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就越大,早期的感性经验就越丰富,其认知发展得到正常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一旦儿童被确诊为视障儿童,就应立即对其进行科学的特殊教育和合理的训练。
(二)调动和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和正常儿童一样,视障儿童也有感知和探索世界的欲求。虽然看不见或看不清外界,但他们有健全的双手和灵敏的耳朵。视障儿童的父母和教师始终应有这样的信念,即视障儿童有独立思考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指导视障儿童,向他们提出挑战或与之进行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观察儿童自己采取的学习策略,并支持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采取的独特尝试,使视障儿童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和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使其认知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支持皮亚杰理论的证据也表明:如果儿童自己设法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能更有效地学习、更长久地记忆。也就是说,当给予的任务对他们个人具有意义、而且用其能清楚了解的语言加以描述时,视障儿童就常常能够通过自我发现来解决难题。因此,无论在缺陷补偿的训练过程,还是当视障儿童在探究世界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应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视障儿童的自主性,为尽可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也给特殊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把现代科学技术引进特殊教育,不仅可对低视儿童的视觉做一定的补偿,而且扫除了他们认知发展上的一些障碍(如感性经验缺乏对概念形成、分类、概括、综合和抽象能力等产生的严重影响)。如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录音、录像、实物、模型、图片等)把学生学习的具体实物和活动场面展示给每一个儿童,低视儿童就可轻松而清楚地看到以前无法感知到的许多事物。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低视儿童如何分析和综合具体事物的特征,并找出与此事物有一定共同特征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只要教师能较早采取此教法,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不但可解决低视儿童概念形成、分类能力方面的困难,而且他们的概括能力和以具体思维为基础的抽象思维也将得到较好发展;同时还可解决低视儿童存在的“语意不合的表达”现象,增强其语言理解能力。相信充分利用高科技给特殊教育带来的便利,将会很好促进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很有可能会逐步缩小并消除他们与明眼儿童认知发展上的差距。
(四)应用直观教具
除了采用高科技手段解决视障儿童概念不完整的问题外,还可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教学,如让视障儿童按照一定步骤(一般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等)用手触摸实物或模型。儿童触摸模型时,教师应就实物的特征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反复仔细地感知,以培养他们分析、概括、综合和抽取事物特征的能力,尽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的认识。为了尽可能让视障儿童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对那些无法用直观教具显示的事物,也可采用类推法和比较法教学等。另外,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清楚、富有感情,以唤起后天失明儿童早先拥有的视觉表象,先天失明的儿童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去感知人和物、情和景。
三、回顾与反思
关于视障儿童认知特点深入而全面的研究目前尚缺乏。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所以加强视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首当其冲;再者,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第一线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水平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可能会给特殊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果,但教学中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探索的一大课题。另外,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低视儿童残余视力的问题,同样是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