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11-24 17:24 热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大高校也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方面,本文是一篇教师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和德育性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大学生是党的后备军,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内部的转型和外部多元文化渗透所带来的巨大矛盾正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和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使之融人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当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发展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并内化成了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元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广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少数民主文化为补充,博采儒、释、道、法、杂、墨、农、阴阳、名家等学说之众长,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内容涵盖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姿态面向历史、面向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

  (二)时代性

  一种文明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就表明了它本身必须始终处在一个传承与变革的过程当中。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最早发源的两河流域文明,还是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衰落,只有古老的中华文明凭借自身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向前发展。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替代,旧的内容不断被新的内容所补充。这种补充和替代绝不是对历史的无情割断,而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但它本身却不固步自封,而是始终紧扣历史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三)德育性

  与西方的“智性文化”相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德性文化”特点。西方文化往往注重个体的行为实践,惯于追求实践当中的理性,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个人的修为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例如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言而有信”的优良品质,“见利思义”的思想境界……无一不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对自身理想的精神气质和德行追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教师论文发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会有生命力,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曾经伴随着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狂热追捧,“表面上,我们迎来了文化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多元化,但实质是主流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主流道德的缺失,在热闹异常的价值观多元化背后,实际隐藏的是主流道德失落后的混乱,人们价值选择的情感化和相对主义”。离开文化的道德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新的道德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一方面,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儒家“仁爱”思想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尤其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发祥地;“立君为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敬天保民”、“仁民爱民”等古训成为今天“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渊源;“民无信不立”、“身致其诚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立人之本;“天下为公”、“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都表明了“正义”学说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总之,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凝练的24字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找到发源地。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追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主张与“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扎根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使得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始终秉持团结合作、友好相处、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也以一个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活跃于世界舞台。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勇于改革创新”,重视民为邦本、邦为民固的民本理念,坚守诚信、崇尚正义等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二者之间的这种天然联系就决定了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剥离开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从尝试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如中华经典朗诵大赛、书法大赛、成语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三)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就在实践教育。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意识的组织主题宣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爱心捐献活动、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尊老爱幼”、“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主动付诸实践,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认同。

  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编辑出版。现为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唯一核心期刊。作为反映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最高水平的主要窗口,《中国特殊教育》不仅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文章标题:教师论文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2886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