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呢?本文是一篇素质教育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社会企业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聘选员工的一个重要指标。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也要逐步加大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本文章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状况,并对职业核心能力培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综合素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持续性
一、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职业核心能力也被称作“关键能力”,1972年第一次在德国被提出,指的是工作者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人际交流、自主创新、与人合作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所从事职业的专项能力,而是人们长期拥有的一种能力。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一出现,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并投入实践当中去。职业能力包含3个方面:专业性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前二者属于所在职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第三者并不局限于一种职业,它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员工的综合素养,适用于所有的职业。在我国1988年定义的概念中,职业核心能力包括8个方面:人际交流、自主学习、处理信息、处理问题、数字应用、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外语应用。在职业岗位上,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随着职业人的更换而更换,具有转移性。它并不是为了某一项职业而存在的,不管职业岗位是什么,一个好的职业人离不开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也代表着人们学习能力的强弱,在职业人更换工作的时候,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而不具备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人,就很难在新的岗位做好工作。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比较,职业核心能力丝毫不能被忽视,它才是影响未来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所以,当代的高校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到了2014年,人数增长至727万人,差值达到了28万多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且企业选择员工的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不足,好高骛远,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与高校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校进行改革已经30多年,1977年,高校本科生升学比例为4. 8%,到2010年,达到了69%,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状态,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才综合素养都成为社会中的难题。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的就业,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和自己的工作中去。所以,高校的职业教育要偏向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实行具体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不能只讲求理论意义。
二、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8年,在全国12个省市60多所普通高校中,随机调查了1200位在校大学生,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只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问题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向模糊
部分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安排十分不合理,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自己要学习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将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知识进行整合,使得二者不能处在一条轨迹上,学生只意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感受不到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的存在,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分不清轻重缓急,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造成浪费。
(二)教师对在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不足
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就对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求、目标、形式等认识不清晰,甚至将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混淆,把就业方向简单的理解成就业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到位等。
(三)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深入
部分高校没有健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没有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很多资源没有整合好,使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处于较为浮躁的状态,教学方法、内容等没有联系起来,教学结果不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动,进而导致高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深人。
(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门学科,需要定期进行评价,部分高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少真实的情景,局限在理论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也是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不完善不标准,没有对学生产生约束作用。良好的评价机制具有引导性,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努力建设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拥有现代职业理念、拥有现代职业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高校可以对相关教师统一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并检测其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到当地企业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思想教育进行结合;在毕业生实习阶段,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部的教师都要实施教改,提升教学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高校还要积极聘请企业一线职员来进行教学,增加教师队伍的多样性;紧跟时展,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思想,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等。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方法,符合到当今社会企业的要求,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特征,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岗位变换,整合学校资源,嵌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科学的课程体系。举例来说,专业课程安排要与职业核心能力教学课程的安排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感悟二者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开发项目与其合作,引导学生感受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能更好地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走出课堂,扩展教学地点
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的意义。根据相关组织的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占他本身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60%,而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仅占40%,因此,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还要走出课堂,多去实践。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源,努力扩展教学地点,打造第二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社会企业签订实训合同,让在校生有机会去到企业中,实地学习,对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创业活动或者勤工俭学的活动,让一部分学生去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锻炼自身,及时发现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还要打造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校园活动,锻炼自己,为未来参加工作积累经验;由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主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提高小组活动的目的性,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高校在校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革新教育理念,贯穿长久发展、长久学习的教学方针,围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要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下手,在整体上确定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培养方案;依靠整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融入到专业学习方案中去,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其存在价值;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对传统职业教育进行评判思考,不断革新教学思路。
结束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企业的要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社会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职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可迁移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能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懂得团队合作,敢于革新创新。如果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改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我国高校的职业核心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期刊简介:《素质教育》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 11-4350/G4,国际刊号:ISSN1005-4197,邮发代号:2-415,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