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运用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论文发表,资源整合,情境探索,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美术学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倾听”,珍视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学习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的教学情境的设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而易见了。
一、情境式教学的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情境式教学法突破了以往原始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框框,将“情”与“境”融为一体,驻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的欲望,主动去探讨、去学,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技能拓展开辟新的途径。
二、情境式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科目是其他学科知识的资源整合。美术并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一本小小的高中美术鉴赏,从其目录来看《辉煌的美术历程》:从《原始人的创造》到20世纪《新的实验》。这些经典作品在书中所含的知识含量是相当惊人的,它涵盖了中西方从远古到现代的的经典画作,也就是涵盖了中西方古往今来的人类最为精粹的文化,其中包括中西的历史发展、人文精神、宗教思想、王权思想等。历史发展中又包括朝代的更替、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以画画的是高人,看画的也必须是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才能对画作作出合理的鉴赏。在赏画的同时,所动用的就是我们所有的知识储备的容量。面对陌生的画作,和不尽相同的中外文化发展,其难度就显而易见了。
三、如何建立适当的探索情境。
美术是一门综合门类的学科,它与历史、物理等其他学科联系甚密。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探究情境尤为重要。其核心基要有这么几点:
(一)背景内容生动的讲述。
这里我认为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的背景材料是最理想的。其次,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使学生尽兴地进入教学情境,成为讲授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
(二)紧扣主题的教学设问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设问能够辅助学生,进入思维情境。在《人间生活》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就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人间生活》位于整个学期的后半阶段,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期末的来临,学生课业加重,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致自然也不会高。在这节课当中并没有过多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厨妇》这两幅绘画的鉴赏,也就是在一节课一幅绘画的分析。在第一堂课中通过教师跟师生一起鉴赏《厨妇》。《厨妇》是荷兰著名的风俗画家“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前面画作的铺垫之下,对这幅画的鉴赏相对来说学生的主动性会强很多,他们急于找寻画面当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到了这样的一种情境,我们这里将采用将目标告诉学生:“维米尔”在《厨妇》当中如何体现了荷兰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情感?在明确的思路情境设置下,将已知的美术鉴赏方式运用其中运用感知感受画面当中特定元素的特定情感,就好比给了学生一张车票,告诉了学生去哪个地方,现在学生要做的就是拿着这张车票,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怎样体会这一个旅程。
四、总结
对于采用情境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灵活的学习主体,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性。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运用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并且,对于情绪波动强烈的高中生来说,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激发与利用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所以,高中的情境式教育,对于学生智能、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度以及认知自信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祁建平.论法学创新素质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2]花朝.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学刊,2011,(01).
[3]潘攀.高校美术鉴赏课中的比较方法[J].美术大观,2009,(12).
[4][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