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与运用。高中数学因教材知识的抽象性、题型题目的复杂性、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难度系数最高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以题目为根本设计情境,以难点为导线引入情境,以学生为本体融入情境,更好地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论文投稿,数学情境,解题能力,设计情境,引入情境
融入情境
在面对繁杂多变的数学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轻松自如地解答。要扭转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从这一角度考虑,情境教学法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情境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或引入一个带有特定意义且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并提高学生体验度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1.故事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帮助学生克服求解过程中所遇困难的保障,故事情境借助了故事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及其通俗易懂的性质来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以“等比数列”中前n项求和的题目为例,面对一连串的、彼此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的数字求和题目,教师可以将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达依尔的故事引入课堂之中,鼓励学生去计算结果,了解故事中主人公“惩治国王”的方式,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激起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情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2.生活情境可深化学生的解题体验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大部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数学题目的理解难度。以“圆与方程”中有关圆的方程的题目为例,该类型的题目涉及一系列圆的方程,如“已知某人位于高山上海拔300米处,求解他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色需要再登多少米的台阶才可实现”。教师在讲解此题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而“某人”远观千里的路径可以类比于地球中地心与圆弧的关系。将千里之外的场景具化到学生每天生活的校园之中,将这种亲身经历的、容易想象的生活情境引入题目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与研究。
3.活动情境可提高学生的解题耐心
对于解题步骤繁多、知识融合度较高的综合题目来讲,活动情境教学因学生参与程度高,无形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脑细胞运动,避免了学生在长时间的解题后陷入困境与泥潭从而丧失求解成功的信心。以“概率”中多种排列方式的求解结果为例,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列队成行,按照题目中列举的若干情况进行演示,以此来鼓励学生于活动中思考问题,于思考中求解结果。活动情境教学可以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视觉神经,避免学生产生劳累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耐心。
二、学生在求解数学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求解数学题目是一项集思维、技巧、身心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数学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数学题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1.思维紊乱
作为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学思维的理性程度与科学程度。然而,部分学生在接触题目的初期就没有很好地梳理解题思路,具体表现就是思维紊乱。以求证类题目为例,如“立体几何”知识点中求证两直线平行的证明题。其证明思路包括:通过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线线平行、通过面面平行证明线线平行、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等多种方法,许多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因为思路不清晰无法快速判断求解方法或者选择最优方法。
2.方式僵化
方式僵化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求解题目时,习惯性地沿用最常规的、被教师强调最多次且践行次数最多的方法。特别是部分教师在复习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总结了许多解题“套路”与“常规方法”,这种习惯性的、传统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求解题目的成功率,但是一旦学生养成“遵循套路”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因过于依赖教师而失去自主研究的能力,进而演变为学习惰性。比如在历届数学高考中所出现的创新性题目,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显得手足无措,可以成功破解者寥寥无几。
3.耐心有限
耐心有限指的是学生主观愿意并且客观能够花费在题目上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在长时间内保持集中,特别是在探究遭遇瓶颈之后,其学习热情会迅速减退。对于考点融汇较多,解题步骤较烦琐,特别是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理等相联系和渗透的综合题目,学生往往表现出胆怯的心理或者焦躁的厌烦感,而无法耐心地逐一破解题目难点。
三、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正视学生解题时遇到的问题,理解情境教学法对于学生克服瓶颈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步骤来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学生在求解题目时“审题―想题―解题”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
1.以题目为根本设计情境
教师必须围绕题目内容,以题目为素材来设计情境。以“不等式”中求证■>■为例,教师可以将该式子引入生活情境中。通过设置a克水,b克水,m克盐来假设一个勾兑情境。这一情境既有可能发生在化学实验室中,也有可能发生在学生闲时调配饮料时。总的来讲,该情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求解后自行证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脑海中假想场景,从而提高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变枯燥为生动。
2.以难点为导线引入情境
教师必须抓住并依托题目的重难点,特别是考点来引入情境。以“三角函数”中的公式运用为例,河宽为2米的河道上,船夫需要将甲码头的游客摆渡到正对面乙码头及下游距乙码头2米的丙码头,已知小船的静水速度为每小时6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米。求解船夫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及丙码头的时间。题目中,知识要点包括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等。教师在帮助学生求解该题目时,应当将知识要点具体化到题目情境的引入之中。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变抽象为具体。
3.以学生为本体融入情境
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情境之中的主体人物,包括设定学生为情境中的某角色,假设学生可能会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某情境,模拟学生在该情境中的可能作为和反应等。唯有将学生视为情境中的主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情境的真实性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从而间接领悟到求解题目的意义与价值,以此来督促学生提高对求解题目的重视,提高对求解成功的信心等。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变被动为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致力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与启发性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意愿,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数学素质。总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求解数学题目时遇到的问题,并借助情境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困难,更好地提高学生求解数学题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志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J].数学通报,2004(7).
[2]刘新月.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J].南方论刊,2005(9).
[3]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尝试[J].数学通讯,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