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构建了基于网络平台框架的院系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将该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馆员独立主讲的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效果对比。实践表明,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收效良好,突破了图书馆员单一的专业背景局限,更易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情境性教学。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专业教师; 合作教学; 图书馆员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1](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ILI) 起源于文献检索课。自 1984 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以图书馆员为主讲人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30 多年来,ILI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理论层面,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ILI 的模式等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2]; 在实践层面,一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逐渐从独立课程教学如培训讲座、学分课程等,走向合作化、混合式教学,如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3—5],翻转课堂[6],形式上也由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走向 MOOC[7—8]、SPOC 课堂[9—10]等。
1 地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普遍现状
1. 1 多以独立课程方式授课一方面,图书馆员独立主讲的 ILI 课程延续“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检索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过于单调,缺少互动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学习层面,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真正掌握,导致教学效果毫无起色[11]。另一方面,课程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开展深入的教学实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课程之后,仍然无法深入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使 ILI 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受到制约。
1. 2 图书馆师资力量薄弱长期以来,普通地方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类工作,特别是与书刊编目、借阅和参考咨询等读者服务相关的岗位工作[12],由于专业馆员短缺,根本无力开展深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 ILI。从人员结构看,地方高校图书馆员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很少,具备学科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更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以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8 年 5 月统计数据为例,其人员结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 7. 4%,其中具备学科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 2 人( 见表 1) 。因为全校 ILI 涉及各个学科专业,教授信息素养课程的馆员最好为学科馆员,不仅掌握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还具备特定的学科背景。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开展学科馆员的想法,但大多因为胜任者少难以实施[13]。师资力量薄弱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课程的瓶颈,是制约地方高校ILI 发展的关键因素。
1. 3 难以得到专业教师的配合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要想开设模块嵌入式的课中教学,提高其实践性,最好得到院系专业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调度,院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因为在模块嵌入式的课中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但要设计合适的课题任务,还要检查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对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任务重,所占课时量却很小,劳动收入少,这导致专业教师大多不愿意参与图书馆主导的信息素养课程。
2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14]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在某一课题任务中,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仅仅作为知识建构的帮助者而存在。换言之,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学习,是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15]。目前,较为热门的“SPOC”和“翻转”课堂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但各自也存在不足之处。
3 模式应用效果评估
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于 2016 年开始应用于湖北理工学院开设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中。
3. 1 实施过程湖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即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大三学生开课。整个课程共计 32 学时,其中“面对面教学”环节的个性化理论部分占 4 个学时,采用课堂教学形态,由每个学科指定一名专业教师主讲。个性化理论部分结束后由专业教师布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题任务,这些课题任务往往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进展,可以直接通过信息检索与利用来完成; 中间的网络平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部分占 22 个课时,随后的拓展学习部分占 2 个学时。图书馆员通过观察和总结学生在线学习和提问的情况,以大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知识讲座。最后,专业教师花 4 个学时来讲授科技论文的规范格式及答疑和提交课程论文。
3. 2 效果调查与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模式效果调查。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主讲人、课堂时间安排、互动情况、学习收获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入手,设计出《关于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与湖北理工学院同处一个城市的另一所地方高校──湖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两所高校本科在校生均约有 2 万人,招生专业也基本相同,均包含文、理、艺术三类学生。湖北师范大学的“文献检索”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常规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技巧及科技论文写作,授课目的与湖北理工学院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相同,但其采用的是传统的由图书馆员独立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两所高校各具代表性,可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4 结 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在充分认识到普通地方高校开展 ILI 的条件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优势和图书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基于网络平台搭建的四元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这种 ILI 模式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限的人才和资源条件下,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图书馆与院系老师的紧密配合,不仅解决了图书馆师资力量短缺的瓶颈问题,更促使学生通过与学科紧密相连的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科研创新、论文写作等能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以适应大数据和多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如花,李白杨.MOOC 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 4) : 15—25.
[2]黄 蕾.20 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5( 3) : 16—22.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相关论文你还可以了解高校多媒体网络平台与服务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