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9-06-05 09:25 热度:

   摘要: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高职教育”਀其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现状

“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之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如“互联网+通讯”即为QQ、微信,“互联网+商贸”即为电子商务,“互联网+打车”即为滴滴,“互联网+红娘”即为“世纪佳缘网”等等,而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应用于高职教育,形成“互联网+高职教育”。

  1、“互联网+高职教育”

  “互联网+高职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高职学生,提供具有灵活、个性化教育特征的优质新型服务模式。 “互联网+高职教育”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高职教育,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它秉承开放教育的理念,以高职学生为中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等,提供一切有利于这种自由与自主学习的思想、教育方式与方法,以及教育手段的总和。“互联网+高职教育”将成为人们公平接受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互联网+高职教育”研究,将对今后高职教育发展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因而对“互联网+高职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互联网+高职教育”特点

  2.1 教育资源的开放性

  在传统模式下,教学资源是在相对封闭的高职院校中。在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资源能够跨越校园、地区、国家的界限,覆盖到全球,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平等共享,并且相当便利。新的知识被不断发布到资源库中,从而使得这个资源被不断得到更新。如慕课,就是“互联网+教育” 的产物,因为它的开放性使得它在短短几年就吸引了数百万的学习者。

  2.2 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模式下,学生被高职院校安排去听课。在“互联网 +”环境下,学生突破了校园的局限,只要能够上网,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如通过在线共享课程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后,可以自主选择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分享到网络,可以自我评价或由他人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2.3 教学的互动性

  在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教师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则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学生更多的是依赖互联网。学生转变成为了主体,教师相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教学也从单向的灌输转成为双向的交流互动,课堂从“满堂灌”课堂相应成为了注重互动的翻转课堂。

  3、“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需求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而高职教育供给呈现出结构性相对过剩以及严重失衡等的特点。

  3.1 高职教育供给相对过剩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机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比重提升,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建筑设计、家居装潢加速发展。而高职教育内涵质量发展的滞后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等,与随之而来的企业战略和服务的转变带来的需求变化难以适应,最终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岗位需求,导致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

  3.2 高职教育供给严重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职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公平以及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但是高职教育的实际供给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平接受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要。一方面,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等区域的高职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转移人口、下岗工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等群体的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质量较低。

  4、“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众多周知,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经历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之后,高职院校不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高职院已经将内涵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被纳入到了众多院校的发展计划之中。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互联网+高职教育”的开端。而目前,我国“互联网 +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各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极不均衡,差距悬殊。做得较好的学校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较新,在数字化校园及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设立在该校,该校的先进做法对全国高职院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它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的校园管理系统CRP,在学校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针对普遍出现的“信息孤岛”现象,提出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有效整合了已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日常应用,以及教学数据资源、实验实训室数据资源等,同时资源也得到了共享。与此同时,还集成了评估工作、规划决策、激励改进为一体。但是,目前更多的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工作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总体而言,国内“互联网+职业教育”主要还停留于一些简单的录播直播应用,但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5、“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实现人才精准供给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高职教育就必须融合“互联网+”思维,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质,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精准有效供给给相关行业企业。这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内在要求。其一,淘汰落后专业。针对那些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些“僵尸”专业,应该及时停办。其二,改造传统专业。与时俱进,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以适应“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新业态。其三,培育新兴专业。针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等的新兴行业新需求,进行新专业的培育。其四,打造重点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打造那些能够促进产业技术革新、促进行业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的重点特色专业。

  5.2 积极面向不同地区和群体开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下,应该以“云+网+端”为基础,积极探索基于教育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高职教育”模式,加快开发共享数字资源,扩大优质网络资源覆盖面,缩小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这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精准扶贫”之教育“精准扶贫”的生动践行。其一,构建基于“云”的开放模式的“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模式。各学习主体和“云” 互动循环,一方面,学生从“云”上获得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等活动形成的数据又上传到“云”,不断循环完善,带动“互联网+高职教育” 的发展。如图1所示。其二,开展“互联网+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大力扶持在线资源共享课程等的建设工作,建成后面向各学生主体开放。利用云课堂、雨课堂、云班课等将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其三,开展“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革新。高职院校应该以国外慕课为样板,借鉴其经验,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面向公共需求,打破地域、校间界限,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和在线共享课程资源之类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等,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开放平台。

  5.3 打造高职教育新型供给结构,适应多元学习需求

  在“互联网+”下,应该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服务模式的高职教育新型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高职教育,将互联网思维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全过程。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传统校园范围;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满足不同需求、个性差异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扁平化组织架构,为学生供给多元融合空间。其一,在“互联网+”下,融入贯通思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到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搭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畅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渠道。其二,运用“互联网+”思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在高职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服务社会、学生管理及学校其他管理中的应用,学习先进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开发MOOC、SPOC、虚拟仿真实训等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教学APP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虚拟仿真环境下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待操作娴熟后,再到实训基地和工厂操作相应的各种设备。其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 “互联网+”下,智慧教室可以自动录下教师与学生的整个授课与学习过程。利用云端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各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方便学生对自主学习进行合理调控;另一方面,老师“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谷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7:249-250.

  [2] 付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6:237-238.

  [3] 季常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40-43.

  “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理论探讨》投稿共青团运用互联网教育服务青少年的途径探析

文章标题:“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4028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