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期的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发展,在农村学校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本文探讨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建立好班子的几点建议。
《教育学报》为一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问题的各界人士。“繁荣教育学术、深化理论研究,让中国教育学术走进教育实际、迈入国际前沿”,是她的努力方向;“拥有国际视野,关注本土教育;注重学术规范,提倡原创研究”,是她的办刊原则。
一、热爱学生,爱生如子,相互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疾苦,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1.多理解、多鼓励,少批评。尖锐的批评与讽刺是一把双刃剑,刺伤别人的同时,也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学生,把学生训得抬不起头来,其结果是学生漠视自己,顶撞或者逃课。学生对老师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信心,而老师自己也不好收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天使”,都有自己的特点。批评不是目的,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见好就收,适可而止。我通常把学生看成是与我一样的成年人,他们不需要我们过多的说教,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不要再批评了,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2.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的健康更要关心思想和心理健康,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我特别关注那些学习退步的,考试发挥不好的;有困难的;缺少母爱父爱的等等。如:我班的林同学,6岁时死了爸爸,妈妈是外地人,也回到了她自己的家乡,没有了音信,婆婆爷爷年岁高,疾病缠身,林同学沉默寡言,我常常开导、鼓励、教育他,不断与他谈心,激发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生活的信心。在学习上我要求自己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求自己做到不以家庭出身高低、智力好坏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谈话时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3.永远都不要在班里说差生两字,因为说了就表示有差生,而且差生就不会变好。所以,我班的学生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我希望是这样。
二、调动自我,激发内因,引导学生自理
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个体的结果,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班主任应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理。2.挖掘积极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积极的因素,班主任应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把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告诉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战胜自己,用闪光的思想照亮自己。3.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已形成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只要采用恰当的形式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班主任应经常向学生介绍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方式及典型经验,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强信念。
三、建好班子,培养队伍,培训好帮手
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应让学生中的部分去影响、感化另一部分,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出于对班集体的热爱而严于律己,自觉参与班级管理。1.组建好一个有威信、有能力的管理班子,采取民主选举与教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细致工作,建立一个包括班委、队委、组长、科代表在内的深受学生拥护的管理班子。2.对管理班子进行严格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带: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起示范作用。扶:扶着学生走一段,及时帮助弥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放:把权力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发挥工作才能。查:对小干部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检查。3.通过管理班子进行“群体管理”。实现“群体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班子在师生之间搭起桥梁,把班主任的管理意图辐射到每个学生。
四、分解责任,实行“承包”,强化监督
班主任最头疼的是杂事多。但班级管理实行“承包制”,班主任既省心、省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1.把每天必须做的事分类,比如扫教室的为一类;扫公区的为一类;擦黑板的为一类,打扫功能室的一类等。2.擦黑板的就固定2人做,这两个学生交替擦黑板,一人一周,他们两人每天还要负责抬洗手水,不再干其它杂事。3.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组3-4人,每组完成时间为一周,每一类需3-4组。4.如果哪一组完成不好,就不能移交给下一组。哪一组如有偷懒者,他将自己做一天,老师配合做好思想工作。5.如果突然有更多更重的任务时,那一类几个组的同学全参加,齐心协力地完成好。6.任务分解相对固定,一般一月一轮换。如果有同学干一段时间后想更换者,自己协调愿意换的同学,相互交换即可。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工作。你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踏踏实实地做起,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