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一篇农村教育论文,发表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上,杂志创刊于2003年3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立足学术前沿,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术风气,努力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争鸣,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积极反映本校及国内社会科学教学、科研成果。现刊物质量日益提高,目前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在高校学术期刊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了读书的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崖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读书产生兴趣,能使人如饥似渴,嗜书成癖,执著酷爱。读书,给人快乐,勇气和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读书是一次精神的旅游,带人进入仙镜;读书,是和高尚的人对话,能得到智者的指点。读书之乐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其实是强调了阅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中是主体,只有亲自阅读,才能真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量有明显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九年要完成累计400万字的阅读量。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分析历年的“三合一”考试题,试题均把“课标”推荐的阅读内容作为考试的命题依据。阅读部分的分值也在增大范围更广,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把课文作为载体,把课外阅读做课堂延伸,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语言材料丰富了,语言积累较多,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整体上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结实的基础。
但是反思当前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因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赶不上当前课标的要求。致使教学与实际完全脱节,学生的的阅读协作、表达能力普遍水平底下,极大地制约了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条件严重地制约着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
实行“两免一补”以后,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就很少,部分学校虽然在普九配备了一定的图书,但实行新课标后,内容还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加之图书管理工作头绪繁杂,学校没有专业人员,图书运转较差。农村学生因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买书人少,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曾对教过的几级学生做了分析。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其课外阅读较其他同学丰富,他们有的受父母的影响,如父母是教师的有简陋的书房,有自己的小天地、有可看的书刊报纸,但在农村大多数学生达不到这样的条件。
2.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是造成阅读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主动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于农村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让他们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收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就谈不上阅读上下功夫。
3.“考试”成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瓶颈。
在农村,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他们只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时,他们就会以“不务正业”加以训斥、指责,严重者给予“没收”,这样就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互矛盾。
同时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字、词、句、段、篇、章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学生多数的课余时间均被文化课占去,根本无暇去读课外书。
然而,开展课外阅读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自读能力的教学措施。这种以“质量”是尊的观点让老师们面对课外阅读也望而生畏。记得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汪洋大海里去击水,虽能训练出弄潮好手,但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经常用量化的作业、考试的武器挤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4.阅读无方割裂了学生课内外阅读间的联系。
学生的自主课外阅读选择往往以小说、故事类书籍,尤其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为涉猎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却无人问津。从阅读的方法上看,他们读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读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做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在课堂上,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本的精读训练,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规定的九年内读完400万字的标准所依赖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略读和浏览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布置明确任务,对已明确的任务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踪检测。对涉及到的课外读物中的内容,教师往往以讲述代替学生阅读的感悟,让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严重挫伤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反思目前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并充分结合现有可利用资源,笔者近几年就尝试多面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1.着眼教学的可利用空间,多渠道搜集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
针对农村中学生可供课外阅读的书籍匮乏的情况,笔者发动学生,在班内组建了一个图书角。组织学生购买各类书籍,订阅报刊杂志,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本人也自愿将自己的书柜搬到班内供班级使用。为保证书柜内有一定量的藏书,一是发动学生到校外收购旧书、可利用的废书;二是班内同学拿来家中的藏书;三是教师拿出自己的藏书供同学们借读,争取人均能有书可读。同时动员学生节约零花钱自己买书。还让全班学生自由结队,五人一组,每组订一份报纸,各组订报不宜重复。这样班内可订十多份报纸,供全班学生传阅。保证了学生 的阅读源,并不断增新,使学生“活水”不断。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下列四种读书方法一定要教给学生: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对于一些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我就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之门打开后,为了让学生能成为终身读书人,老师还需要多想点子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如开展朗诵比赛、赛诗会、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都能极大地让学生保持读课外书的热情。
每个学期,我都会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定期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赛诗会是每个学期我必开展的一项读书活动,一经发动,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大家都争着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诗或童诗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讲故事比赛也是我们的“家常便饭”。还有读书笔记评比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偿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几点尝试。通过努力,我们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
由此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想办法,在培养阅读兴趣,营造读书环境,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这几个方面多下工夫。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才能引导孩子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才能让课外阅读点亮孩子们的生命之灯,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参考书目:
(1)《朗读手册》 吉姆?崔利斯
(2)《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3)《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薛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