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投稿高校新生困难群体“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11-20 12:03 热度:

  高校困难群体,主要指的是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存在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或适应性障碍等方面问题的学生,他们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背景下,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而产生形成的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本文是一篇福建教育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校新生困难群体“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做好新生的开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非常关键。针对当前高校新生中的困难群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梦”思想内涵为指导,通过帮助困难群体塑造积极心态,养成主动思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经济帮扶、学业帮扶、情感帮扶、心理问题调适为主要举措,以理想信念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感恩教育、榜样教育为核心内容,最终构建“四位一体”的帮扶工作机制,为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成才助力护航。

  [关键词]高校新生,困难群体,帮扶教育,可行性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实现个人梦的基础之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和见证者,只有每个个体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个人价值,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高校应根据新生困难群体的切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助力其成长成才。这与“中国梦”倡导的精神一脉相承。

  一、“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的界定

  “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主要包含帮扶主体、帮扶对象、帮扶举措、教育内容等四方面内容,指的是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德育导师、助理班主任和进班级党员、其他学生干部组成四大帮扶主体,针对高校新生中的困难群体,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以学业帮扶、经济帮扶、情感帮扶、心理问题调适等为四大举措,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榜样示范教育、感恩教育”为四大教育内容的帮扶活动。以先进带动后进,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其目标主要为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

  二、“四位一体”帮扶教育的实践形式

  (一)“四位一体”帮扶教育对象

  高校学生中的困难群体,在大一新生阶段即开始产生,其衍生问题也将随着学制的上升而进一步凸显。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两所高校为例,据调查显示,一些来自西部和西南边远省份和广东省内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的学生,相较于来自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水平更高的省份和地区的同学而言,在学业、经济、生活、适应性等方面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尽管主观努力,但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成效。长此以往,将引发系列问题,如在专业学习、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被动退缩,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落实,交际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特征,心理普遍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如引导不当,帮助不力,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最终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这部分学生群体,急需得到外界力量的有效帮助,助力成长成才。

  (二)“四位一体”帮扶教育主体

  在高校“四位一体”帮扶教育主体上,可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全体辅导员、新生班主任、助理班主任、中高年级优秀学生和班级内部优秀分子等为主要成员的帮扶工作小组,各有侧重,分头跟进。针对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学业、经济、生活、适应性等方面存有困难的同学,实施“学业、经济、情感、心理”四位一体的帮扶活动。

  (三)“四位一体”帮扶教育举措

  据权威调查,困难学生主要有“八大需求”,分别为:资金需要、成绩提升、学业发展、社会实践、兴趣拓展、能力建设、视野扩大、自信激励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去关注和帮扶。在此,结合实际需求,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重点论述。

  1.学业帮扶。调研发现,一些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反差,对骤然出现的松致自主型学习不适应,或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目标及有效监管,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又或本身学习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一开始就出现学业困难。随着进入后续学习尤其是难度较大的专业学习后,感觉更为吃力,课程成绩不佳,造成自信心受挫,使得学习态度转为消极;而学习动机的降低,又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导致自暴自弃不再专心学习,转而投身于课外消遣,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产生恶性循环。所以要从一开始就甄别和帮助学业适应不良的新生,积极干预,针对学困生,在高年级生、班级同学或舍友中选拔学优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学业辅导;聘请专任老师或绩优生在课余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补课;组织学困生在课室、自习室集中学习等。从源头抓起,上下联动,往往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成效。

  2.经济帮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助学资助体系。在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助学工作办公室)统筹下,各二级院系亦可采取举措,进一步扩大经济资助的覆盖面和帮扶力度。如: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开展爱心助学助困活动,扩大受益面;完善二级院系助学自助机制,设立“爱心基金”,通过社会爱心捐赠、活动义卖等方式募集资金,强化生血造血功能;利用资源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寻找校内外勤工俭学和兼职岗位;多方蓄力借力,以帮助到更多同学。同时,讲求资助方式,注重育人功能。

  3.情感帮扶。情感帮扶又可称为精神帮扶。相对于普通学生,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往往也存在缺乏自信心、适应不良等状况,在给予上述帮扶的同时,还需倾注更多的情感抚慰。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和新生班主任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谈心谈话、宿舍走访、节日慰问、集体座谈、新媒体沟通等多种方式,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怀关注,在精神上引领,激励他们励志进取,引导鼓励他们找准学习目标,树立生活信心,教育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困难,不埋怨家庭,不自卑出身,不暗示不强化自己学困生或贫困生的标签,快乐充实、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大学生活中去。   4.心理问题调适。“心理调适”,是指面对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挫折的出现,人们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外界的行为和能力。高校困难群体,由于存在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或适应性障碍等方面问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不能把这些压力及时排解和宣泄,很容易导致悲观焦虑的自卑心理和孤独无助的封闭心理等。因此,高校在进行帮扶时,也要关注困难群体的心理变化,例如在新学期组织开展心理排查,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预警和干预。在日常的教育中,二级心理辅导站、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班级心理委员等,可以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困难群体提高认知水平,理性认知自己,了解自己。通过设置相应的心理活动,培养积极情感,科学确定期望值,适当调节不合理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

  (四)“四位一体”帮扶教育内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福建教育投稿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由高校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关工委老同志与优秀学生党员干部,或邀请校外嘉宾、优秀校友,举办系列专题教育讲座,与学生畅谈中国梦,使困难群体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青春中国梦,奋斗最美丽”的丰富内涵及重要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目标。

  2.开展自强自立教育

  在高校困难群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或贫困家庭,在给以他们资助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苦难信念,成长为贫寒学子的学习典范和自强自立的精神楷模,让自强自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在活动形式上,可结合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评优奖活动,树立典型,突出宣传;或开展自强自立风采展、评选“自强之星”、举办“自强自立”演讲比赛、参与“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育人,端正思想,磨炼意志,陶冶品格。

  3.弘扬榜样示范教育

  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可邀请社会优秀人士,挖掘优质校友资源,或充分利用在校生中的先进典型,举行专题讲座、宣讲会、座谈交流、风采展等,言传身教,传经送宝,激励困难群体学生努力提高德学修养。通过多方宣传,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让优秀品质、优秀行动、优秀事迹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广大学生感受到榜样在身边、典型在眼前,引导学生早规划,学为先,多参与,寻导师,积极接收和传递正能量。

  4.推行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此外,还要感谢社会上所有为自己成长和发展付出的人,感谢国家,感谢时代。通过对高校新生困难群体开展感恩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家庭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国家和回馈家庭的意识和志向。同时,通过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培养他们敬老爱老、扶残助困的道德意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学会感恩、提升自我。

  三、“四位一体”帮扶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中的困难群体的类型和数量都呈递增的趋势,并逐渐演变成为影响高校安全和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应当不断地创新学生工作方式与载体的探索,而“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即是一次有效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把教育、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重视对校园中困难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帮扶机制。“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以“中国梦”思想内涵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通过帮助新生困难群体塑造积极心态,养成主动求索精神,立足实际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经济帮扶、学业帮扶、情感帮扶和心理问题调试为主要举措,以理想信念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榜样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帮扶机制,通过上下联动,朋辈教育,分类帮扶,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高校困难群体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成长为社会可用之才。

  相关期刊简介:《福建教育》综合性教育刊物。面向基层、贴近教师为宗旨,传播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开展学术咨询,指导教育实践。

文章标题:福建教育投稿高校新生困难群体“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881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