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都会对学生进行一些问卷调查,网络行动问卷和西我认识调查问卷是常见的两种问卷形式,针对研究结果很多专家也会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是一篇教师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关系。
[摘要]采用大学生网络行动问卷和社会自我认识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之间不仅存在显著相关并且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总体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的社会自我评价的高低受上网学习动机、网络涉入程度、网上娱乐行为的影响,其中上网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网络涉入程度其次,影响最小的是网上娱乐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动,社会自我认识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起我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许多冲击。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身处于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现实状况又缺乏足够认识,难免产生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转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寄托”,那么网络对大学生的社会自我认识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大学生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1.网络行动
在界定网络行动之前,首先让我们对“行动”进行定义。对此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看法。吉登斯将其定义为:“肉体存在者在世上事件进行过程中的实际上或想象中的一系列具有因果意义的干预所组成的流”。韦伯依据是否赋予了“意义”来区分行为和行动,即行动是被赋予了主观意义的行为,相对而言行为是没有赋予主观意义的。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行动界定为“网络主体的网民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电脑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一切的行为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可以将网络行为操作化为:网络涉人程度、网上越轨行为、网上行为和上网动机。
2.社会自我认识
谈及自我认识,不得不首先对自我意识进行介绍与解释。在自我意识概念的界定问题上,普通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安徽地区280名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收回2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包括男生110名,女生141名;本科一年级76名,二年级35名,三年级75名,四年级65名。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研究中心编制的大学生网络行动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性质、任职情况、政治面貌、是否独生子女、计算机水平等;第二部分是个人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包括网龄、平均每次上网时间、平均上网频率、网上行为五个维度;第三部分是对自我意识的调查(本研究仅选用社会自我认识的相关调查题项)。经检验,问卷第二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7.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大于75%;社会自我认识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2.3%。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行动与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研究
1.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网络涉入程度、网络越轨行为、网上行为和上网动机,因变量为:社会自我认识(社会自我评价)。研究首先对自变量、因变量做交叉分类,运用独立性卡方检验的方法(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种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有独立性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网络涉入程度、网上越轨行为程度、网上行为、上网动机与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相关。
2.大学生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自变量为网络涉入程度、网上越轨行为程度、网上行为、上网动机,因变量为大学生社会自我认识。其中,由于网上行为和上网动机是类别变量不符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要求,为了统计分析需要,将网上行为和上网动机合并为三项:上网学习动机(网上行为:查找资料、浏览新闻、学习和运用各种电脑知识,上网动机: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学习需要)、网上娱乐行为(网上行为:玩网络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上网动机:打发时间、休闲娱乐)、网络交流沟通(网上行为:收发电子邮件、聊天交友、上各大论坛发帖子,上网动机:与同学朋友联络、交流感情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将三项定类变量进行0、l编码变为虚拟变量,再做统计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从回归分析的总体检验来看,大学生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影响十分显著;(2)上网学习动机、网络涉人程度、网络交流沟通三个因素对于大学生社会自我评价高低的影响最为明显,共同解释了大学生自我评价高低的12. 6%,其中上网学习动机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涉人程度和网络交流沟通,影响最小的是网上娱乐行为;(3)在影响方向上,正向影响方向上,和其他上网动机相比较,上网学习动机和网络交流与沟通的获得的自我评价较高,同时,随着大学生网络涉入程度的增强加,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负向影响方向上,和其他动机相比较,网上娱乐行为使大学生获得的自我评价较低。
四、讨论
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关系。处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有以下心理特点:一是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二是他们的个性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三,他们的角色扮演仍在学习当中,需要模仿和参照的对象。而网络却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一个有效而又快捷的锻炼平台。
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上网学习动机、网上娱乐行为、网络交流沟通、网络涉入程度对大学生的社会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具体来分析,这是由于:上网学习不仅使大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使其体验到充实感和成就感;在网络娱乐过程中,网络游戏角色的扮演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在游戏、娱乐中实现自我;网络具有虚拟性,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平等、自由的交往。当然,网络的涉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有影响的,这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行动和社会自我认识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大学生社会自我评价的高低主要受网络涉入程度、网上娱乐行为、网络交流沟通、上网学习动机四个变量的影响;其中,上网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涉入程度和网络交流沟通,影响最小的是网上娱乐行为。
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现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主要刊载哲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旅游文化等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和文摘率。编辑均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编辑力量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