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进行一些指导工作,并把班级和团队建设好。本文是一篇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广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队伍建设情况,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体系,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广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形成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新常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状况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工作的成效。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职业能力建设是职业发展的结果。国内外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不是很多,国外没有设立专门的辅导员队伍,但是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走得更早,也更成熟。
中国在1952年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真正全面实现是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后。进入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也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16号文件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关于辅导员队伍定位越加清晰。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该标准分为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
除了国家力推建设外,不少学者和专家也在辅导员职业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如陈岸涛教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每年举办系列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在辅导员职业能力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曾淮(2008)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分了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等级和标准。勒玉军(2008)提出建立一支高水平、强素质、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并规定了辅导员具备的素质和要求。梁慧超(2010)提出建设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探索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管理模式、培养发展等等。在辅导员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空间做出了研究。苏莹(2010)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辨别决断能力,在辅导员职业标准方面做了量化的研究。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
过去几十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也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发展,关于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面临着不少问。
1、职业倦怠日渐突出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要求,一方面很多辅导员在还未毕业时就已经留校参加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一做就是4、5年甚至10年以上。工作繁忙加上上升渠道不畅通,使得辅导员岗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成效。
2、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欠缺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对辅导员工作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辅导员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很多辅导员参加工作后缺乏学习和总结,自我要求太低,造成了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欠缺,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
3、日常事务繁重,忽略了岗位职能的本质
高校辅导员队伍近年来不断壮大,但任然满足不了需求。绝大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例进行配备辅导员。经常是一个辅导员负责4、500甚至7、800号学生。网络上有一篇《你的辅导员是谁?》将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描述得事无巨细,学生任何事情都找辅导员。这一方面反应了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繁重:查早读,查课堂,开会、找学生谈心,查宿舍,查晚自习情况,查晚就寝情况,学习会,班会,座谈会,偶尔还可能会有午夜电话,学生生病,送去医院等等,从早忙到晚;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辅导员过于忙碌日常事务,忽略了其岗位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上应该更多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工作,是陪伴而不是包办,是伙伴而不是保姆。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途径
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和目前现状,应该从两方面来进行努力。
1、从政策和职能部门层面来讲,需要建设和完善符合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长效机制。
(1)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准入和考评机制
高校要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选聘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一是科学制定辅导员的准入标准;二是严格辅导员的准入程序。辅导员工作考评应该综合考察辅导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内容的设置应该全面、科 学、完整 。
对于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不到位,因为辅导员失察导致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和渎职行为等,考评内容应该设置有减分项 目,特殊情况要实施考评结果 “一票否决制”。
(2)定期开展培训和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
定期开展校内培训和学习,选派优秀辅导员外出参加培训,提升职业能力。与此同时,每年举办校内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参加省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以赛促建,通过良性竞争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3)完善激励机制,在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套制度体系,激励辅导员充分发挥才智,挖掘潜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上走在前头的,或者已经有相应项目的给予经费的支持,对于在学生工作领域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比如就业指导、心理、学生事务管理等等各方面有所突破的,可以在职务和工作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2、从辅导员自身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首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其次,专注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繁冗的事务中脱身,更好地思考和总结自身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令第24号).
[2]迟沂军,潘国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3,(4):75―79.
[3]董秀娜,梁洪振,车海青.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2,(11):86―89.
教育类核心期刊推荐《复旦教育论坛》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扶植创新,鼓励争鸣,开拓视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读者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