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论文范文化学审题之我见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6-14 16:13 热度:

  在考试中,审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时候错误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审题不认真导致的。审题也是解答一个题目的开始,审好题目中的细节,在解题的时候也是很有帮助的。本文是一篇化学教师论文范文,主要总结了审题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审题是所有解题的必须步骤,没有这关键的第一步,后面做的大都是无用功。所以审题是打开解题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若这把钥匙用好了,打开了大门,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审条件,审关键,审隐含

  化学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具体的解题也就无从谈起。人们常说,包公断案,审得清、判得明。之所以判得明,是因为审得清。考场解题也同一道理。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准确解答问题的第一关就是审题。那么怎样审题呢?以下结合审题实例说明之,不妥之处,请同仁指正。

  1审条件、联想相关

  审条件、联想相关即是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提取出来,并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联想,以便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

  例1:把三氯化铁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 )

  A、无水三氯化铁 B、氢氧化铁

  C、氧化亚铁 D、三氧化二铁

  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三氯化铁溶液蒸干灼烧,判断产物为何是所求。显然,由于已知三氯化铁是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然会联想到三氯化铁溶液在受热蒸干过程中发生水解,水解产物为氢氧化铁,而氢氧化铁在灼烧过程中又会分解为三氧化二铁的相关知识,此题得解。

  审清条件,联想相关是审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审题的前提。大凡经过这一步审题就能解决的问题多属于容易题,而多数题目仅靠审清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审题。

  2审关键、释难译简

  审析一些题目时,在弄清题目中的已知及其相关之后,已知与未知之间搭桥仍陷于困境,这时需要着手考虑题目已知中的关键点,有人也称之为“题眼”或“突破口”。

  例2:有机化合物A,B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不变。那么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若A是甲烷,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分子量最小的是(写分子式) 并写出分子量最小的含有甲基(-CH3)的B的2种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 。

  已知非常清楚,关键也很易找到,即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仅找到关键条件还不够,必须将其进行转化和翻译,然后进行推理。本题中关键条件的意思是:A,B两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经可以是任意的,但只要二者物质的量之和是定值,消耗O2和生成的水必为定值。由于生成的水是定值,自然得出A,B两化合物中的氢原子数必相等的推论。于是推出两化合物中C原子数必不相等(若C原子数也相同、消耗为O2又相等,氧原子数必相同,分子式也就一样,与题已知不符),在C原子数不同的条件下,A,B以不同的比混合时C原子总数是变值,而要满足C原子消耗O2是定值(因氢原子总数是定值,则其消耗O2即是定值,故C原子数所耗氧气也必是定值),所以A,B两化合物中碳原子数多的化合物,其氧原子数也必多,且多的碳原子数必被多的氧原子数恰好消耗,即每多一个C原子,就必同时多两个O原子。这样才能满足A,B以不同比例混合时C原子总数虽是变值时,但其所耗的氧气是定值。也就相当于把已知条件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结论,即分子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物质的量是定值,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就是定值,本题得解。

  3审隐含、条件补全

  隐含条件是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的已知,隐藏在容易找出的已知条件的背后或更深层。当已知条件审明后,仍感条件不足时,挖掘隐含条件则可“柳暗花明”。而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条件,能否审出和补全,可谓解答成败之所在。

  例3: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6摩/升盐酸,其它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窗、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图中均已略去。

  A D F H

  E

  B C G I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烧瓶B的作用是 ;烧瓶C的作用是 ;在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 。

  (2)实验时U形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 。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 。

  (4)烧瓶I中发生的反应有时要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 。

  (5)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

  (6)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 。E管中的反应开始后,在F出口处应 。

  不难发现,本题题干部分的叙述,每一句都给出了与解题有关的信息:第一句可判断出反应得到的氧化物是四氧化三铁,依据是中学课本中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3Fe+4H2O=Fe3O4+4H2…①第二句和第三句给出的已知是①反应存在的逆反应即: Fe3O4+4H2=3Fe+4H2O…②这个反应生成的铁叫做“引火铁”。第四句给出了实验目的,即制取Fe3O4和“引火铁”。第五句给出了部分仪器和药品,同时给出了②反应中的氢气是用铁粉和盐酸制得的,为考虑氢气的发生装置提供了线索。要回答(1)~(6),首先应判断哪套装置中发生①反应,哪套装置中发生②反应,也就是需判断A,E两上试管哪个发生①反应,哪个发生②反应,从给出的两套“残缺”装置和制得氢气的药品特点可初步判断II装置发生②反应(I和C仪器组成的部分可用来发生氢气)。应该说仅从对“残缺”装置图的观察和药品的特点来推测尚不充分,当考生阅读到第(6)小题的叙述“为了安全……”中的“安全”两字时,结合题目有关的信息很容易使考生联想到E试管中发生的是有氢气参加的反应,因为氢气燃烧或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加热的不安全性,反应前需要验纯是考生熟悉的,这样可进一步确认II装置发生②反应,则I装置发生①反应。至此,(2)(3)(4)(5)各小题已能解答。在解答(1)(3)小题之前,首先要解决I装置中哪个烧瓶是为A试管中发生的①反应提供反应物之一――水蒸气的,只要考虑注意到(1)小题中的第四问的叙述,就可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知D是收集一种气体,C又与D相联接,且C瓶中进管口与出管口相齐,由此判断出C烧瓶不是产生水蒸气的,也不是净化成干燥D所收集的气体的装置,显然B烧瓶是生成水蒸气的装置,B烧瓶需要加热,同时也确认C烧瓶起到了防止水倒吸的作用。故(1)(3)小题得解。从这个题的审题过程看,与解题有关的信息不仅在题干部分,在图形和求知的叙述中也同样存在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并且前后条件或信息互相照应才能推得正确的结论。所以说,审题要有全局观念,全题的任何一处都可能存在着引发考生思路的信息,为准确推理、判断,甚至检验分析结果的正误提供有利的佐证。

  4结论

  除上述之外,在化学审题中还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审题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二是要注意排除干扰条件;三是要注意有效数据的提取;四是要注意把握导向信息的目的;五是要注意过程图表构建。总之,成也审题,败也审题是有过考场体验的学生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田荷珍,陈灏.无机化学讲义[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3]汤启昭.无机化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化学教师职称论文投稿期刊推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10月,至今已有36年历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入选 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为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办刊宗旨;融科学性、知识性、前导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办刊方针。

文章标题:化学教师论文范文化学审题之我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71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