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研究杂志投稿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09 13:45 热度:

   【摘 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关键词】当代教育研究,教给方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小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口号犹如一首动听的流行歌曲在各个中小学里响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何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从课题入手,教会学生提问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题眼,能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不同体裁的文章,命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写人的文章着重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抓住人物的什么来描写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写事的文章着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写景的文章着重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的哪些特点?说明性的文章着重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事物的什么特点?等等。

  了解了这些方法,学生结合课题就能轻松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研究。如在教四年级上册《颐和园》《长城》这样的文章时,学生会提出:课文写了颐和园、长城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有的写景的文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景物的特点,长此以往,学生每拿起一篇文章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那些读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勾画、圈点,自己在小组内寻求解决,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

  看了课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那么,怎么读呢?

  1.带着问题读课文,粗知文章的大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当学生会提问题了,但教师把问题抛掷脑后,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讲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磨灭。因此,教师可积极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课文,看教师如何主导调控。如在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读了课题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称呼?鸟的生活怎样?这些问题弄懂了,基本上也就弄明白了本文的内容。于是我告诉学生,就请你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哪些问题?然后汇报交流。通过学生自读,学生基本上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从文中带给读者的乐趣和收获。长此以往,学生就知道了预习课文时最起码的任务,明确了学习的目标。然而,每当学生有空时,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个学习的模式预习课文,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2.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应该说,当学生弄清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意图时,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基本上到位了,这样就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又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你再细读课文,看看这次能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于是学生再一次读书,勾画圈点,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次去探访“鸟的天堂”,作者为什么认为那里为什么没有一只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是学生读书时忽略了细节,从学生赞同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

  三 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第一,从课前导入上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句话道出了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个性特点,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兴趣上的四点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2)设疑问难。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3)开展竞赛。(4)真心鼓励。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2.抓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环节,也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设置并抓好课前预习性自主学习环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要。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出示适量的思考题并尝试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画线圈点,作旁注,找答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独立探究,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因此,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的现象,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学的过程,实现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和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自主学习本领的关键。教师除了教学生凭借工具书进行学习外,还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以及“读、议、讲、练”的基本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1)要抓住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学法教法,“以学论教”,让学生学中明法,把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2)要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把运用知识和运用方法结合起来,既学会又会学;(3)要有一个从“学方法”到“练方法”多层次的良性循环过程,把掌握知识和训练技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会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这样,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就会逐步健康地形成和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坚持不懈,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能自觉地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我们共同为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奋斗吧!

文章标题:当代教育研究杂志投稿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614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