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固有的本质属性及时代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本位”的教学理念。本文力图从语文教学“人本位”情感教育思维、语文教育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语文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的动态性方面,阐述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与其他公共基础科目共同构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综合教育素养的完整体系。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教化影响。多年以来,很多人对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存有一定程度的漠视态度,认为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更不用说中职学生从经典文辞中感受到中华文明了。因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和体会,在总结和吸取他人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后得出结论,即语文的“人本位”教育教学是推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可以作为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金石。
一、中职语文“人本位”教学的实现意义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人本位”教育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传承了两千年儒家教育教学的经典模式。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美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实现“人本位”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如何让学生把人性美、科学美与社会人生职业理想结合起来,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相信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经典文篇《论语・侍坐》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从总体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是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处于主动引导善诱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温和谦逊、仁爱慈善、情真意切、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鼓励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中正平和的欣赏评价中挖掘思想的火花,礼赞朴素的智慧,聆听跨越时空的古圣先贤的教诲,在教学相长的感知教学中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把教学内容演绎得精彩,也不仅仅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做好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把课堂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出彩,让学生的单一思维、定向思维转变成立体思维、创新思维,进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人本位”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一教到底、一问到底、一做到底”的固有教学模式,从人情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于传统金字塔式教育理念的影响,社会普遍重视理论型金字塔端的精英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成为“万般皆下品”退而求之的无奈选择,因此只有被中考、高考的分数值残酷封闭了大门的学生才会无奈选择技能型职业教育,这势必造成职校学生文化底蕴整体低于被社会认可的理论型高校学子,尤其中职学生缺乏三年普高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造成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薄弱,入学成绩处于中考分数线的底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甚至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分数定乾坤”的心理压力之下,或轻或重有着自卑、自闭和逆反排众心理,这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会让他们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教师放低姿态用善良的情感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呵护、尊重、慰藉。投放真情,重塑他们对自我的信心、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中职教师积德行善、拯救心灵的无上功业。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欣赏每一个学生,敏锐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在众人面前加以点赞,鼓励他们大胆陈述自己,情感的交融、平等的对话必然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使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成为可能,打开心灵之门为教学做了良好铺垫。
二、限制中职语文教学发展和突破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迷恋游戏,沉湎于虚拟世界的成就感,既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损害身心健康。
2.学习方向不明确。一些多数学生既缺乏自省、找不足的能力,又没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不会根据社会需要查漏补缺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3.学习方法不正确。一些学生沿袭中学时的不良习惯,不仅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动手动脑能力差,而且缺乏学习恒久性,虎头蛇尾,随性而为,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4.语文基础功底薄弱。中职学生普遍语文识读能力差,表现为词汇贫乏、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文字感知审美欠佳,这就使得中职语文教学举步维艰。
以上几点是限制中职语文教学发展和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只有坚持“人本位”思想点,才能逐步缓解这些问题,量变达到质变,真正提高教学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信心和希望,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是所有中职语文教师翘首期待的前景。
三、中职语文“人本位”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一,树立“人本位”的教育情感理念。“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人的心灵情感是人的灵性之宝,是人的最高心灵境界。教师要用“人情”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改变一贯在学生心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唱“独角戏”的居高临下的高姿态理性形象,一则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以真情体察学生的甘苦辛酸、悲愁喜怒,以真诚尊重、感召学生,调整心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学生交流感受,用情感化学生,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自己,从而接受自己教授的教学内容。二则用淡泊名利的老庄思想、淡定从容的谈吐气质、融会贯通的知识学养感染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变开放,交融互动于课堂。所以语文教师既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做“百科全书”式的良师益友,又要在洒脱自如、旁征博引、厚积薄发的教学中创造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教书境界,有善、真、美的爱心天使,塑造洁净纯美的品行,真正屡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使命。 第二,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承载的不仅是识读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所谓的“圣人之情见乎辞”(《易经》),中华传统文明的智慧、情感都以语文为载体,对一个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情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试想,一个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仁爱之心、担当意识、胸襟抱负、人文情怀的青年,怎能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要在语文课教学中把中华文化的精华教给学生,在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未雨绸缪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将中华文化的精华植入大脑,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拥有一颗认知自己的淡定从容的为人处世之心。这样从小处说,不至于使自己在风云突变的社会流转中迷失沉沦,往大处说,流淌于我们血液的中华文化才不至于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沧桑巨变中落后,才能让我们悠久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例如:笔者在讲解《论语・侍坐》时,通过启发、探讨教学方式,分析子路、曾��、冉有、公西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领悟:子贡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老师曰:“行己有耻,使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不辱使命地完成自己所要承担的使命,首先要有良好的内心修养,知道道德礼义廉耻,对自己的行为有约束,内心有坚定不移的做人标准,这样才不会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完成“社会人”的职责角色,进而实现职业提升。这种春风化雨的温和的关照内心思想的力量,正是语文人文性的精髓所在。
第三,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语文课教学方法要不断革新,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促成了课堂师生互动多向化,而且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学生发散、联想思维的培养。此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语文课上大胆尝试。例如:在国际劳工组织引进的创业培训教学法中,有一个教学法名为“头脑风暴法”。该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美国电力公司解决高压线路除雪方案,基本原理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开动大脑,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无非是“各言其志罢了”,对于不可思议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往往不可思议的观点蕴藏着最佳答案,闪烁着朴素的智慧光芒。这样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教学里注入激情活力,让课堂充满活跃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文作品的精髓真谛,进入开放思考的思维状态。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与学”、“主与客”的关系,而是真性情、真平等的“交通”关系。笔者在讲授苏轼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传统教法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胸怀大志、壮志未酬、“老大徒伤悲”的寂寥心境。但是学生运用了“头脑风暴法”、进行了师生情真意切的交流后,对苏轼心路历程的突围有了新的解读:文本解读可以认为苏轼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时刻准备再次“乘风破浪”大展宏图、“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可以认为苏轼在对千古流传的英雄的缅怀中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内心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最高升华,真正走向了人生成熟,成熟于一场灾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于是成就了光耀中国史册的亮丽明星。这些认识足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从容体味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意味。
第四,构建合理、完整、人性化的教学动态综合评价体系。原有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过多倚重语文的学科工具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单一知识,忽视了中职学生特有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量;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立体价值;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取和完善过程。这种单调片面的考核评价体系,长此以往,就会演变为学生越学越厌倦、越考越麻木,教师越教越黯然,教学相长演变成教学相克,师生共同走进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循环“瓶颈”中。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在语文知识的全面性、语文素养的人文性、评价主体的动态性原则下,构建一个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本位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出灵活机动、以人为本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态考核方法,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理性、真实的综合分析评价,以求塑造二十一世纪具有人性美、科学美核心内涵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此推动语文职教事业长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课程教学大纲.
[2]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海天出版社,2002.
[3]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版.
[4]孙萍.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农村教育,2008.1-2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