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教育缺失反映了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量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级职称发表论文,人文素质,缺失,理论探寻
一、人文素质内涵界定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人文素质教育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培养,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道德性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理想是实现人性的完整。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文精神。在人与自我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他人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树立平等的精神,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宽广胸怀,富于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积极参加环保等活动。
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又能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现实往往不容乐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缺。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指出: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他的分析,切中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病,也完全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文精神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三、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寻
1、推进入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学科化
人文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树立,还需要教育理论界发挥理论先锋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历史久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我们要用历史学的方法总结和汲取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文教育传统和财富,开阔眼界,多方面、及时地了解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注重我国在教育问题上的特殊国情,还应积极地研究探讨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以及特殊需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当代以及长远发展需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体系。
2、把家庭人文教育理念摆在突出的地位
家庭生活关系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奠定了最根本的生理和心理基石。人文素质的养成,应建立在良好的身体和心态状况基础上,只有高质量的和高品位的家庭生活,才能使大学生们从小培养起优良人文素质的身心基础。家长是大学生们的第一任老师,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奠基性、穿透性甚至永久性的关键作用。家长的所思所想、言谈举止,都会通过价值取向、职业态度、生活情趣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引方向、提供示范。因此欲想大学生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家长应培养自身优良的人文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优良的家庭文化,同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保持勤奋高昂、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并且注重修炼高雅的生活情趣,以此充实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且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能体现出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的和谐家庭的文化关系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3、发挥人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人文课程是增长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基本来源,又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渠道,课程内容的优劣、学科设置的得当与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文视野的宽窄、人文内涵的厚薄、人文胸怀的广狭、人文能力的高低。优秀精品课程不一定使所有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但是,优秀人才一定是要通过优秀课程的讲授才能培养出来的。各高校应当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多重教育目标和根本宗旨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具体情况,顺应新世纪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整体设计规划出全面、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开设尽量广泛的人文类课程,如经典名著《周易》《诗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中庸》《史记》《论衡》、《齐民要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化素质教育:《服饰美学》《舞蹈表演》《艺术美学》《音乐欣赏》《影视鉴赏》《佛教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
4、培养高校人文教师的综合实力
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观点就是准则,教师的思想就是真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人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复制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用严格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方式从事教育和培养工作,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学会做人尽职尽责。各高校应把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作为未来大师级教育家的潜力队伍加以培养,设计规划高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长期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进修制度,为高素质教育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领导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对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谁想依靠老本应付教学,甚至滥竽充数都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既传授知识,又创造知识。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和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5、营造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课程,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内容。而隐性课程则指那些非正式的、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它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领域的自然环境和校园内部规划格局、校舍布置等,也包括精神领域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内容等。既涉及个体的行为,也涉及群体氛围。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力度和深度。使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实践活动的有关组织者、领导人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活动组织能力,注重在活动中对参与成员的积极引导和生动教育,保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注重积极发掘和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深远意义,对活动教育成果进行深入宣传和充分交流,鼓励并组织以发表文章、交流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让参与成员与未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悟,让下乡支教、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非常有意义和感染力的实践活动以其不可替代的生动、深刻、真实、感人的特点,获得更大的受众辐射面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
6、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
职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结合现实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科技发明、重要节日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征文、社会调查、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智力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集邮展,以及结合专业进行的专题讲座、就业信息发布、模拟招聘、操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能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文化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思想”上下功夫[J].中国大学教学.2001.(1).
[2] 石亚军.论人文素质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3] 周远清.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新华书店.2008.
[5] 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01).
[6] 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大学教学.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