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投稿激活课堂教学的五化法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03 16:10 热度:

   摘要:语文教学要呈现鲜活灵动的态势,教师就要设法运用各种策略来激活课堂教学,主要有创设对话情境,化分歧为欣赏;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错误为亮丽;品味语言、创设探究情境,化浅显为深刻;再现情景、创新解读,化空白为丰满;将语文生活化,提高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育期刊投稿,分歧,错误,浅显,空白,生活

  语文教学既要有序进行,又要呈现鲜活灵动的态势。而当前课堂存在一些不足:教师一味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授课,对学生分歧处置若罔闻,对学生误读处简单否决,对学生思维浅显处没有深入引导,对文本空白点没有充分挖掘。这样会浇灭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抑制他们的求知欲,挫伤他们的锐气,扼杀他们的灵气。故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来激活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彰显出生命活力。

  一、化分歧为欣赏

  由于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的差异,阅读时切入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产生分歧。令人产生歧义的东西易引起人极大的兴趣,给人强烈的刺激。有分歧有冲突就有积极参与的动力,就有对话的欲望。教师以此为契机,创设对话情境,挑起兴奋点,激起挑战欲,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对《故都的秋》的主旨,学生看法不一:有的说颂秋,有的说悲秋。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自主点评分析,给自己的观点寻找充分依据。学生跃跃欲试,主动解读建构文本意义。而后,他们互相交流所探讨的结果,各抒己见,各圆其说,培养多元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满足于这种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答案大加赞赏或不置可否,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会陷入片面狭隘的状态,可能会产生“爱咋说就咋说”的误区。教师要在学生纠结处调解,在学生不能取得共识的方面努力,坚持求同存异的对话原则。教师对学生见解作一归纳小结,让学生彼此欣赏对方可取的独到的见解,想想它们能否为自己所用,相互借鉴以求资源互补、思维整合。教师进而点化:欣赏作品要了解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个性、审美观等。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燃烧起来,再次深入文本,形成较一致的见解:作者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的情怀,也欣赏到其散文的个性魅力。化分歧为欣赏,不仅避免了课堂上无谓的争执,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而且学生抛开狭隘思想,突破思维定势的障碍,培养兼容并蓄的大家风范。

  二、化错误为亮丽

  由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制约、阅读心态的浮躁、个性偏执不成熟,课堂教学难免会产生误读现象。如果教师简单否定或居高临下加以贬损,那势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沉默沉闷的课堂气氛。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弄清思维偏离的原因,激活学生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并通过点拨讨论等方法,引领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教师问:刘兰芝在遣归时为什么要精心打扮呢?一学生脱口而出:回娘家高兴,不用看婆婆脸色。教师意识到学生以现代婆媳观解读的错误,提醒学生:被遣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是对女性极大的侮辱,刘兰芝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点拨,迷雾顿失,教师因势利导:面对伤害你的人,你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一问引起强烈反响,学生热情高涨,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积极讨论交流,从而打开新思路:不愿在伤害自己的人面前示弱。教师趁热打铁追问道:如果刘兰芝在婆婆面前以泪洗脸,不修边幅,那么焦母看到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一问激发学生想象力,学生置身其境,正确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进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里,获得深刻感悟,这样就在学生心灵和人物心灵之间架起了一道亮丽的桥梁。师生为刘兰芝那种独立的生命意识所深深地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化错误为亮丽,不仅打通思维上的阻塞,让学生在不正确、不合理的道路上折返,而且课堂绽放活力,学生开启心智,在学习中成长起来。

  三、化浅显为深刻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语感差、兴趣不浓等因素,对文本认识不透彻,不能进行深层次对话处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懂的东西喋喋不休,或让学生在原有肤浅的认识层面上讨论,那么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要把握“跳起来摘一摘”的原则,站在更高层面上对学生的迷茫作点拨,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由浅读走向深读,学生会觉得新鲜有趣而精神亢奋。

  品语句,悟深情。部分学生只会空泛地为文本贴上一些标签,却不去品味语言。没有涵泳,就不能品出韵味,就没有真切感受,就无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味。如赏析“人比黄花瘦”这一传神之笔,学生大多泛泛而谈“人物相思之苦”。教师设问:为什么说黄花而不说菊花?学生先是一愣,随即兴致勃勃,由颜色所具有的暗示性联想到“面色泛黄”,引用《菊花台》歌词“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含英咀华,真正领悟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习《项脊轩志》,教师引进清人姚鼐的评论“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鼓励学生咬文嚼字,从寻常字眼处推敲。学生反复读中品,品中悟,增删换字眼、句式,在比较揣摩中领略语言的妙处,享受炼字的乐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于“顷之,持一象笏至”这一平淡之语,学生以“顷之”为抓手,从祖母年龄之高与取物时间之短的对照中,体味出其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思、无穷深意。

  抓疑点,悟真理。学习《边城》,学生产生困惑:善美的世界为什么出现悲剧呢。教师抓准求知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一方面打造“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态”①,另一方面又深谙“原始自在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②。教师创设探究情境,学生深入文本,围绕善因恶果强烈反差的现象去探讨,认识到人物悲剧的根源。学生豁然开朗,并对民族文化性格加以反思,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学习走向纵深。

  化浅显为深刻,课堂充满语文味、人情味,富有文化气息。在文本细读中展示文本魅力,在体验中涵养心灵,在探究中阐释精彩。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提升了思维品质,增强了探究意识。   四、化空白为丰满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蜻蜓点水式地一笔带过,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常被学生疏忽。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如果挖掘巧妙,可能会有“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教师引导学生把空白补充出来,根据前后文信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情节、意境、人物形象进行补白,内容更充实丰富,使课堂教学更丰满。

  捕捉空白点,生动再现情景。发挥想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借助想象还原生活场景、作者感情世界,学生获得的体验就丰富细腻多了。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一处写到:别里科夫摔下楼来安然无恙,一个月后他死了。他怎么死的呢?教师让学生设想别里科夫在这一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联系前面的情节、人物套子式的思想大胆想象:他神经质疯狂的联想让他惶惶不可终日,华连卡的探望、校长的慰问让他疑神疑鬼,一幅“摔下楼”的漫画让他一命呜呼……在诙谐夸张描述中,学生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体会讽刺夸张的艺术特色。接着又让学生拟墓志铭,引发学生多种感悟,在空白处拓展出一方天地,创设出语文课的别样精彩。

  抓住空白,创新解读文本。《鸿门宴》中,对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传统观念解读为项羽的妇人之仁或君子之风度等。无疑这些观点难以令人信服,也不合现代学生的口味。教师换一个全新角度解读,分析人物心理对言行的影响。如项伯那“击有功之人不义”的责备使胸无城府的项羽愧疚,项庄舞剑意图被人识破更使胸怀坦荡的项羽愧疚,因而项羽对刘邦的戒意杀心全消。这样分析,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为丰满,符合学生审美心理需求,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课堂因个性化解读而焕发出生命力。

  化空白为丰满,不仅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文本内涵,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索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语文生活化

  只有知识与学生生活、成长建立起联系,才有价值有意义。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才会觉得语文课的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进充实的活力。学习《陈情表》,可组织学生讨论孝在当今社会是否过时。在一组亲情歌曲所营造的浓浓氛围中,学生联系感人温馨事例,教师补充空巢老人、被遗弃老人等鲜活素材,将人文内涵和现代社会挂钩,学生就会体会到至真至孝的可贵,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并让学生对儿子、儿媳、同龄人各送一句赠言,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生解读到位,情感就能得到洗礼和熏陶,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创设应用知识情境,唤醒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意识,锻炼了表达交际能力,内化为素养。学习《陈情表》后,学生对说辞艺术颇感兴趣,教师以写促读,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委婉陈述自己的无奈之情,如布置拓展题:外婆和好朋友同一天生日,该去参加谁的宴会?你夹在亲情友情之间左右为难,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化解矛盾?联系现实情境使学生身心投入于学习中,让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化语文为生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汲取生活智慧,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激活课堂教学的五化法是有效的策略,学生乐于参与且高品质学习,师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探究、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分份.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J].名作欣赏,2000,(4).

文章标题:教育期刊投稿激活课堂教学的五化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550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