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初中体育这门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科,理应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体育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因材施教,摸查学生个性发展的原点;通过体育竞赛,顺应同化,铺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通过内外联系,拓展延伸,打通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对于学生人格的锻造与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在这个方面的实践策略。
一、通过观察了解,因材施教,摸查学生个性发展的原点
对学生的表现和能力进行细致地观察了解,才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发现学生与其共性完全不同的能力差异、兴趣不同以及性格、认知层面的差异性,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心智的完善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础。
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而言,全新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充满了向往。而此时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他们思想单纯,身体和心理都没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已经将小学中依托游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为主要对象的体育课程。综合这些因素,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就会鲜明地展露出来。有的学生反映灵敏,有的学生动作缓慢。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观察,在准确定位每个学生能力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提升保驾护航。例如,有一名同学总是喜欢跟着老师后面模仿喊口令,常常引得其他学生哄笑。后来,体育教师了解到这是一名顽皮但胆大的学生。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这位同学,而是根据他声音响亮、口令准确的特点让他成为队列训练的口令员。就是这样的一个做法,却使得这名同学在体育课上成为了一名优秀学生,一跃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通过体育竞赛,顺应同化,铺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
初中正处于青少年情绪波动最为强烈的阶段,他们常常会出现做事不够专心努力的情况。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也常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常常在争强好胜中产生冲突。这一点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初中生对各种体育运动都比较感兴趣,但在自由活动或者自由竞赛的过程中又表现得较为紊乱。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顺应学生这种特定的心理特点,并积极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各种体育活动的竞赛,让他们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进行良性地竞争与比赛,学会处理相应的关系,诸如尊重对手、善待和信任队友,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和心态以及面对胜利与失败的情绪等等。学生经历了这些因素的洗礼和调整能够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和发展作用。
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是如此,而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要抓住竞赛契机,对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胜利者进行必要的鼓励,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特长,从而不断迎接全新的挑战,促进自身个性的长足发展。而对于竞赛过程中的失败者,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失利的原因,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并根据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通过正确的方法鼓励学生克服障碍,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从而将健康有益的体育精神渗透给学生,借此促进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通过内外联系,拓展延伸,打通学生个性发展的通道
没有好的身体,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都难以持久性地参加。而当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很多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业成绩,而身体素质则被置于了九霄云外去了。但作为体育教师,不管教育的制度如何改革,教育的方向如何发展,都必须要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头等重要大事来抓,必须将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意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有意义和兴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锻炼习惯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性锻炼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和启发,从而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和身体机能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和器材。通过这种自主性的锻炼方式,让学生释放出自身的能量所在,既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同时也让学生发挥了自身的特长,形成了自己体育的强项,更能满足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一来,不仅丰盈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体育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门学科将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从体育教学的操作性、集体性以及竞争性等维度出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调动自身的各种热情,在活动中,在游戏中陶冶学生的性情,砥砺学生的意志,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