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做出的新的诠释,旨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价值,目的是让教师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来实施多样化教学,为学生营造出具有浓浓语文味的学习环境。基于此,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深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内涵,进而切实提升语用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深化语言文字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应遵循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不断推动学生形成活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一、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能力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界也对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多数初中生并未掌握语用能力,在语用过程中存在表达不清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使之在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感知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体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逐步形成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观点和情感的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把阅读与语用能力培养相结合
1.分析文本,挖掘精妙语言
阅读是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利用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在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进而深刻领悟语言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鼓励他们反复研读品味重点语句,找出作者在构造这些语句时的意图,进而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窃读记》一文中,作者林海音运用了大量心理和动作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窃读时的滋味,展现出了她热爱读书和渴求知识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发掘与品味的精妙之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圈画的方式来体味作者的窃读心情,进而感悟文章所具有的独特语言魅力。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写出窃读滋味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笔者趁势利用问题来点拨他们思考:“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窃读伴随着复杂的感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思考文中语句,围绕窃读的各种心情分别找出了相关语句。如A同学找出的表现窃读之“苦”的语句是“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笔者围绕他的探究结果进行引导式提问:“你认为在这句话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我’内心的苦的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如跨进、踮起、挨蹭、钻过,这些都让急切寻找书籍的‘我’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样的细致分析中,学生就能够正确认识作者在构造文章语言时的内心活动,从而找出语句中值得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这让他们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形成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深度探究,体会语言情感
收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作品,这些文章语言成熟,情感丰厚,具有非凡的教学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不能只浅层次分析语言,更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帮助他们掌握情感表达方法。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之情,它以平实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细腻的情感,有力诠释了母爱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这份情感,笔者有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悟字里行间毫不张扬的母爱。首先,笔者让学生从略读入手,整体感知文本,归纳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初步感悟母亲形象的伟大,然后利用课文音频进行师生共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找出文中描写“我”与“母亲”的词句。有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的词句“悄悄地、扑过来、忽然不说了、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笔者趁势提问:“我们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结合这些词句认识到,这是一位饱受病痛折磨却时时不忘细心呵护瘫痪儿子的母亲。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设置情境:“如果你们是文中的‘我’,母亲的离开会给你们带来怎样的心情?”此时,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他们反复研读品味相关词句,仿佛亲身体验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最后,笔者会让他们思考:“文中用大量的语言来表现灿烂而绚丽的菊花,你们认为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将情感融入其中,他们认识到菊花正是伟大母爱的写照,寄托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之情。这有效帮助他们学习到了语用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技巧,为他们提高语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把交际与语用能力培养相结合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应当重视口语交际训练对学生语用能力养成的积极意义,借助信息技术来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对学生而言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思考的就是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这个故事来感知童话语言的魅力,形成运用语言的意识。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安徒生的画像和名字,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些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然后引出《皇帝的新装》这一课题,并播放《皇帝的新装》动画视频,以此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这篇童话的语言文字有哪些特点?可以表现出怎样的风格”来观看。学生在观看完动画视频后,认为文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语言都能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此时,笔者又设计情境表演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并表演《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在这个情境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握童话体裁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方式,也能在续写过程中锻炼语用能力。同时,他们还在讨论交流和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实现了口语交际水平的提升。
2.设置话题,组织互动讨论
具体、明确的讨论主题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设置话题来诱导他们展开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例如,《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学生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了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掌握了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特点,也汲取了对自己有益的人生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展开了观察,发现他们对这篇课文的主题富有表达欲望。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兴趣,笔者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正义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这一话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参与辩论。正方学生提出的观点如下:“当我们始终对正义展开不择手段的追求时,往往能够打破社会落后的愚昧面貌。”反方观点是:“所有权利都需要限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语用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
(三)把写作与语用能力培养相结合
众所周知,写作水平是学生语用能力的直接体现。但是,学生要想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离不开日常学习与积累。教师作为学生语用能力养成的指导者,应当把写作活动与语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是老舍所创作的写景散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描写了济南的冬景,还将丰富的感情融入其中。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再组织写作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训练。比如,笔者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者在文中围绕济南的冬景,绘制了哪几幅图画?作者是怎样表现出阳光朗照下小山的可爱面貌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了研究,发现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来让小山变得更有生气。接下来,笔者还让学生找出文中虚实结合、寄情于景的语句,加深他们对这两种方法的认知。然后,笔者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围绕“故乡的冬天”这一主题进行仿写,要求突出事物特点,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语用技巧落实在写作中,这样就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综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应当巧妙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切实将语用训练落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雪.提高初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9).
[2]黄珊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与管理,2020(5).
[3]徐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2).
《提高初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探究》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作者:陈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