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语音技巧”运用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8-21 09:58 热度:

   【摘要】“语音技巧”就是指语音修饰,归纳起来包括语气、语调、轻重音、停顿、语速、变声等,恰当的“语音技巧”使得口语“话里有话”:能突出重点,能过渡知识点,能情感教育,能活跃气氛……

  【关键词】语气 语调 轻重音 停顿 语速 变声 教学

初中地理

  在多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十年练就一张嘴”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从刚步入讲坛时青涩地抓口语基本功——“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到几年后说话——“流畅自如,信手拈来”,最后到现在熟谙“语音技巧” ——“抑扬顿挫,情感翻涌”,真可谓口语自我提高的“三步曲”! 这里说的“语音技巧”就是指语音修饰,归纳起来包括语气、语调、轻重音、停顿、语速、变声等。 通过运用抑扬顿挫等语言技巧,使语言这一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大脑皮层,强化刺激,引起教学所学的一系列心理活动[1],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来谈一下:

  一、“语气”, 是指说某些话时对应流露出的感情色彩,是喜、狂、哀、悲还是怒、恨、愁……。 适时适当的语气既能别开生面,感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自然的引入新课或过渡知识点。 例如在《香港和澳门》一课引入时,我展示了一张 “一个母亲抱着两个孩子”的 PPT 图片,同时用“哀”的语气讲 “过去祖国落后,被列强欺辱”,再用“悲”的语气讲“两个可怜的孩子被强行掠走上百年”,最后感情一转,用“喜”的语气讲“共产党赶走了列强,建立了新中国,两个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语气一波三折,通过对比新旧中国不同的境遇,既深深吸引住了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又巧妙的引入了新课。所以说语气是“语音技巧”中最重要的要素,有了感情的语言才能感染别人,才能如涓涓细流流淌到内心深处,做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反,如果语言苍白呆板如“凉白开”,冷而无味,只能是漱漱口再吐出来,缺少回味。 我以前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整堂课气氛沉闷,有时还语气生硬的说“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畅所欲言一下”,结果一片死寂,我想如果我是学生也会怯于如此“严肃”的老师而不乐于举手的 。

  二、“语调”,它指的是说某句话时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时而高声上扬,时而急速下落,时而平铺直叙,突出主题,扣人心弦。 长时间单调、平淡、机械的声调,令人兴趣索然,情趣厌倦、注意力分散;而抑扬顿挫的声调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2]。 我们都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突然变化的语调必然会包含特定的信息。引人探究个中原因。例如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我用逐渐上扬的语调说“由于人们滥砍乱伐,过度放牧、开矿等不合理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堵塞了河道,日积月累形成地上河”。 逐渐上扬的语调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而关注对“水土流失原因及后果” 的逻辑分析解答,以及对人们不合理行为的指责,“一语多关”。我们知道,英语也是一种语调语言,有四种语调: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 通过了解不同调型表达时的态度或口气,确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意图,我想这也是许多语言的共同点。

  三、“轻重音”, 是指讲到某个重点字词或短语时有意识的去加重或减轻音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重音固然是很明显的强调,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用减轻音量也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有时我觉得可以借喻一下——“重音”就像英雄临死前呐喊的某句话,我们都特在意;而“轻音”就像被杀人灭口之人临死前吐出的片言碎语,让我们更加渴望。 所以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这一点,例如在讲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 “古典”、南方的土壤多红土地的“红”、明清故宫的“明清”时都用重音进行着重强调;而在讲“北大荒”和“北大仓”时“荒”用轻音,而“仓”用重音,轻重音一对比,既刺激了学生的听觉,抓住了注意力,又强调了“荒”和“仓”的对比,反映了建国前后东北三省农业垦荒的变化。

  四、“停顿”, 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或教学环境中刻意的暂停一下,为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积蓄力量,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停顿”虽然不是用声音来表示,然而“停顿”的位置和“停顿”间隙的长短却饱含着无数丰富的内容。 效果有许多,如“强调重点”、“引学生抢答”、“等待思考”、“转移话题”、“请保持安静”等等。 例如在区分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特点时,学生容易把“寒冷干燥”和“温暖湿润”弄混,于是我说“请同学们从生活居住地‘武夷山’联想,这里的气温应该是 ……降水是……”,这里的停顿其实就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讲“东北平原土壤”时,说“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草甸、草原茂盛的植被剥落腐蚀, 逐渐积累成一层厚厚的腐殖质,从而形成肥沃的黑土层。 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 200 年到 400 年时间。 所以东北的土地被称为……”,这里的停顿不是让学生思考,而是为了强调“黑土地”;还有时候当学生因“非教学原因” 嘈杂声过多时,也可以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突然停顿“刹车”一下,此时学生就会明白你的“含蓄责备”而静下来的。

  五、“语速”,是指吐字速度的快慢,或“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或“水银泻地,电光火石”,在快慢节奏中凸显“变速”,一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通过表格“香港、澳门和武夷山的人口、面积”对比后,得出港澳地区“人多地狭”四字特点时,我是用缓慢的语速“一字一字”迸出的,让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人多地狭”所带来的“拥挤”和“紧张”。 还有在讲到北京北靠“燕山”时,我用较快的语速背诵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既在学生面前“秀”了一下文采,又让他们感受到当年的兵荒马乱以及燕山对于北京的战略屏障作用。

  六、“变声”,这种语音技巧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有感而发的,我对“变声”的理解就是故意改变一些字音的声调、高低、真假声、长短腔、平翘舌等,并将它们穿插起来使用,从而产生出“超凡脱俗”的“非一般”感觉和效果。 在教学中“变声”技巧本人经常使用,百试不爽,效果非常好,学生几乎可以每节课都饱满精神的听讲,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 那么“变声”听起来到底什么感觉呢?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电影大师周星驰的影视作品吧,他说话的那个效果就是“变声”技巧的“顶配”了! 一节课 45 分钟,特别是“下午课大户”地理,如果不能引人入胜,你就是讲真理只怕学生也会“睡倒”,此时讲一个笑话逗逗孩子,虽然不多费时间,但有时也略显生搬硬套,强塞在教学环节中造成教学环节的“脱节”。 所以如果你能降低些“师道尊严”的“架子”, “变声”就会成为你“语音”中“不拘一格”的技巧和帮手了。

  总之,恰当的“语音技巧”会使口语不再简单的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话里有话”,增添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传递。熟练使用“语音技巧”也会让教师语言变得更趣味化、多样化和专业化。 而在使用实践中,它又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情境设计等共同渲染,相互烘托,来使课堂更生动,更高效、更丰满、也更多笑声,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哲浩,董玉芝,崔哲洙.地理教学语言刍议.延边大学学报.1995(1):72

  [2]庄培忠.浅谈地理教学语言.福建教育.1995(1):74

  试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语音技巧”运用相关推荐地理适合发表什么期刊

文章标题:试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语音技巧”运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07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