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 的 交 际 工 具,是 人 类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 基 础 学 科,对 于 学 生 学 好 其 他 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 步 文 化,提 高 国 民 素 质,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 整 的 文 化、学 术 体 系。国 学 是 一 种起源于原始太初,绵延相传于历 史 现 实 的 活 着 的 正 在 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 式 行 为 方 式 生 活 方 式 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 灵 魂,是 每 一 个 华 夏 子 孙 心 灵 信 仰 的 精 神 支柱。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 复 兴 的 伟 大 征 程 中,国 学 肩 负着无法替代的伟大使命。教育部“十二五”规 划 课 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 组 执 行 主 任 张 健在报道中介绍说,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至少应该 包 括 国 学 经 典、传 统 艺 术 和 民 俗 文 化 三 部 分。国学是使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 对 整 个 人 类的文明进 步 做 出 特 殊 贡 献 的 民 族 文 化 体 系。在 中 学 阶段,要让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坚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培养中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就必须开展和加强国学教育。以文以 载 道 为 己 任 的 语 文 教 学,对 弘 扬国学经典,培育民族精 神 有 着 不 可 推 卸 的 责 任。
中 学 生是一个人人格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加强国学教育势在必行。随着人类文明 的 进 步 和 社 会 的 发 展,工 业 化 对 人 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垃圾污染问题,转基 因 食 品 等,现 代 化 的 污 染 除 了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更为 严 重 的 是 看 不 见 的 精 神 世 界。人们越来越 倾 向 于 把 自 己 封 闭 在 一 个 个 孤 岛 上,自 私,冷漠,孤独。面对着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破坏,加强国学教育,是 实 现 人 类 自 我 救 赎 的 重 要 途 径。1988年,75位世界诺 贝 尔 奖 获 得 者 齐 聚 巴 黎,发布了一份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回首253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 里 去 寻 找 智 慧!这 是 世 界 对 中 国五千年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 长 河 中,国 学 积 淀 了 丰 厚 的 智 慧。孔 子 的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给今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上树立了很好的标杆,教 导我们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要有 大 海 般 的 包 容 性;范 仲 淹 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林则徐的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 人 的 精 神 脊 梁。随 着 竞 争 的 加 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导致不和谐的事件发生的 概率和频率都大大增加,如“大学生硫酸泼熊案”“公交车跳江案”“投毒案”等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案件,折射出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现在的教育过程过于强调经济和科技,却忽视 了 作 为 人 之 所 以 为 人 的 根 本———道 德。导致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发达了,文化却荒凉了,道德出现大面积滑坡,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在培育青少年科技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对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和精神道德 的 国 学 的 学 习,培 养 学 生 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培养共和国合格的接班人,培育一个完整的、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为 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 学 文 化、行为规范为目的。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 育 工 作 者 应 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 究 国 学 教 育 的 内 容、途 径 与 方 法,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潜在资 源,推 动 国 学 教 学 科 学 理 性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教学,有 助 于 培 养 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民族责任感,对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的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的作用。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语文课程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最 基 本 的 知 识,包 含 着 丰 富 的传统的道德文化、礼 仪 文 化、审 美 文 化,体 现 了 传 统 的 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重振民 族 精 神,语文教学有着义不容辞 的责任。
打铁还需自身 硬,中学语文教学要担当起弘扬 国学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国学素养。加强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强化国学知识在师资培训中的分量,系统培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传统礼 仪、国 学 素 养、教 法 学 法,整 体 提 高 教师的国学素养。语文教师也应当把提升国学素养当作提升自己最迫切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耐心钻研国学经典之作,深入挖掘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并身体力行,借鉴吸 收。精 选 名 家 名 篇,并 以 之 作 为 世 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引 导 学 生 涵 咏 探 究,提 升 学 生 的个人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的 习 惯,配 合 语 文 教 学 的 进 度,合 理 安 排 读 书月、国学讲堂、文化交流、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大力营造富有丰富 国 学 气 息 的 校 园 环 境。用 国 学 经典名著熏陶学生,用传统美德感染学生,用文化情操升华学生,用多姿多彩的国学文化活 动 培 养 学 生 健 康 向 上 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 到 国 学 的 大 美,引 导 学 生 学 国 学,用国学,学以致用,去表现国学的美,创造国学的美,让每一位中学生成为保护传统文化,传 播 和 弘 扬 国 学 的 小 使者。
国学教育并不排斥 现 代 化 的 教 育 教 学 方 法,语 文 教师应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将国学经典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 来,因 材 施 教,寓 教 于 乐,采 用 多 媒体、网络、电子白板等形 式 多 样 的 教 育 教 学 方 式,增 强 语文教学中 的 国 学 因 素,加 强 国 学 教 育 对 学 生 的 感 染 力。语文教育要重视诵读,中华文化 几 千 年 积 淀 下 来 的 精 美华章,涵盖了国学的方 方 面 面。语 文 教 师 应 当 为 学 生 创造朗诵的氛围,充分利 用 便 利 贴、宣 传 栏、黑 板 报 等 形 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句,充 分 利 用 学 生 的 业 余 时间让学生朗读经典佳作,如“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并 以 之 作 为 孝 道 教 育 的 切 入 点。充分利用课前演讲,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更多的国学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经典,抄录经典,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点 点 滴滴,润物无声,学生会在亲近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逐 渐 提升语文素 养,丰富完善思维能 力、审 美 意 识 以 及 人 格 品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 的 一 半”,利 用 学 生 熟 知的国学知识导入课堂教学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国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端午日》的教学,可以用屈原的爱国故事导入新课,丰富学生对端午节内涵的理解,深深体会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操。语文学科中的国学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教与学都要循序渐进,通过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博大的家国情怀,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对社会和人类更有关怀和担当的人,并且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他们点燃智慧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相关阅读推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