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师生交流互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剖析了现有高校课堂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以课堂讲授及课程考核两个关键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提出了基于高校课堂多方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多方位模式
自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然而随着进入高等教育门槛人数的增加,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如生源素质改变、授课合班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等许多新的问题。
2018 年 6 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针对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进行研判,从而对高校培养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合理拓展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归纳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高校课堂多方位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脱离不开现有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整体新形势。高校不同专业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同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
( 一) 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 课程学时的变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培养人才思路也逐渐向“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转变,不同专业间的课程学时特别是专业课学时均比起以往有了非常大的压缩。以笔者所负责的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授课学时为例,从培养方案中最初的 64 学时压缩至现有的 40 学时。然而在压缩课程学时的同时,从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需求出发,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减少。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压力,同时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授课对象的变化随着第一批“00 后”们已经迈入高校,高校课堂的授课对象主体已经成为了“90 后”和“00 后”们。从他们成长的背景来看,本身就身处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获取是多手段和多途径的,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对知识的汲取更加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原先针对教材进行授课,围绕课后题进行讨论的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形成较大的吸引。因为教材一旦成型,必然存在书中内容落后于现实进展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对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较难触动的现状,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培养要求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也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面对高校培养对象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学生入学之初即分专业培养转变为按专业大类招生,本科二年级结束后再分专业进行具体培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尝试成立本科生院,打通各专业,进行人才本科通识培养[1]。这些培养要求的变化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在讲授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通识培养内容。
( 二) 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正如前述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现状中所分析的一样,所教授学生群体的改变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尤为明显。现今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途径呈现多元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较弱,以往能够看到的在上课前争占前排座位的现象而今鲜有发生。同时“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悖论也使得许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求甚解,一切课程均以“通过”为目的。因此,假若教师在课堂上又不能做到讲授生动有趣的话,其叠加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2. 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相对较少授课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心智难以开启,则背离了高等教育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教育理念[2]。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但是课堂教学互动又不单单是教师或者学生一个方面的反馈,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了“有来无回、无的放矢”。授课时的互动不是简单地随机而发,而是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就进行设计和准备的,由于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课程学时减少的客观问题,导致教师降低或者减少互动环节的设置,抑或设置的授课互动环节没有相应的反馈,最终形成了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的局面,其最终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满堂灌”单向授课。
3.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无可辩驳,教师是一堂课的“导演”,如何在一堂课的讲解过程中设置“起承转合”,设置授课情节间的 “跌宕起伏”,合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教学工具,分配好课程的授课环节,这些无疑是衡量一名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目前高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辅以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基本上由教师一个人独撑整个课堂,课程教授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外延有限,学生参与反馈的模式也基本以传统的作业为主,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高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笔者经过研判,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知识碎片化的吸收和手机的依赖成为常态。虽然包括笔者所在高校在内的国内许多高校为了杜绝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出台了诸如上课前统一设置手机存储处等硬性措施。然而“堵不如疏”,被强行“收缴”手机后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认真听讲的情况也并未大面积出现。其次,对新的学生群体特征把握与准备不足。虽然“大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对新鲜事物和知识追求欲高也是他们的特点。而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 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 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 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 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3],这也就造成了高校课堂教学“教”和“学”的不和谐。再次,教师在面临课程学时大幅调整时也有些准备不足。课时减少的同时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没有减少,只好在课堂上拼命填压,忽略了部分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设计,虽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非常辛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
三、高校课堂多方位教学模式的建立
从上述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真正解决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则需要从上述问题存在的症结入手,同时不能割裂教学的各个环节。笔者及所在的教学团队尝试对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优化,提出了从课堂讲授到课程考核的多方位教学改革模式。在授课模式方面,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学互动不好的问题,笔者提出可以通过教师设置适合学生讨论分析的知识点,对课堂讲授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给予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改革思路。同时进一步扩大教学互动概念的外延,将教学互动从课堂引至课下,由教师通过软件在网络上留置适合探讨的课程知识点,依据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访问,建立良好的新型教学互动氛围。针对教学学时减少,课堂教学内容讲授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优选出课程内容中学生感兴趣且外延合理的知识点,以自主调研学习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从而达到课程内容的完善与延伸。在考核方式方面,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但自主意识强的特点,笔者提出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具有非唯一答案、适合学生自我评价的课程作业,在作业评价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选择布置一定的开放性作业,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为了保持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程考核机制上做出一定的改革,调整课程考核权重,增大课程教授过程中的日常成绩考核比例,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平时表现,合理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上述问题所存在的具体原因。进而结合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创新地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多方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该模式实施框图。所提出的课堂多方位教学模式是一个相对普适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具体实施措施可以依据所教授的专业及课程进行相应的制订。高校课堂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水平高低,但高校课堂教学环节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堂讲授的过程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也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是高等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徐晓飞. 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12,( 4) : 20 - 22.
[2]梁国星,等. 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6,( 11) : 57 - 60.
相关阅读推荐:高校教学论文发表刊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