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近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有了更大的进步,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应当重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现代教育》面向全国教师与相关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刊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为重点内容,倡导学术理论观点的创新与实用,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已近三年的时间,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边研究、边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能够领会新教材的实质,绝大部分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创新意识。
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五对矛盾: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高度超前性与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二是新课程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三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高度自由化与东方教育理念的过分传统化的矛盾;四是新课程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农村教育信息相对匮乏性的矛盾;五是新课程对学生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与农村中学生发展极不均衡的矛盾。
城乡差别的事实存在,使农村中学教师在接受新理念,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要少,时间相对滞后。在综合素质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去接受新课改超前性的东西,显然是很困难的。教师知识结构的长期单一性适应不了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另外学校信息资源的匮乏使教师在备课上显得不充分,很多好的东西无法融进课堂教学中,使教师言之无物。几千年来的东方传统的教育思想对高度自由化的西方教育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难以相融。
长期以来,小学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的考试模式存在严重的脱钩现象,造成人为的割裂,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毕业升入初中后难以适应突增学科的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而产生厌学心理,尤其在新课程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就草草推向初中,进行高强度的机械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摧残,尤其是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甚至残酷性的中考竞争,加之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在狭隘的空间里生存,在中考这座独木桥上搏杀。这种扼杀本性、摧残人性的教育在我们农村中学中仍广泛存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任由这种恶性的、群体争斗性的竞争继续滋生的话,那么我们苦心经营的素质教育将永远被搁浅,我们未来的国民素质将会越来越差,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必须予以纠正和解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中学得到有效实施和真正认可,其关键的和能动性因素是教师,其核心部件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辅助性或附属性部件是良好的教学条件(系统的教学软环境)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其宗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所以,我们把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确定在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因为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再好的设备也是摆设,再新的教材也显陈旧。为此,在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我们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性问题。农村中学教师受传统的都教育观念影响很深,对有些年长的教师来说是根深蒂固。加之地域的限制,很难看到新课程,接受到新理念。为此对农村中学教师首先是观念上的强化培训。让他们通过各级培训活动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并以此对照自己,有哪些欠缺,需要补充哪些新知识,培养哪类新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式的教师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要的。
第二、加强教师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解决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性问题。
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问题,例如我校,第一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仅占四分之一,大部分是中师毕业生,甚至还有几位第一学历是高中的。知识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新知识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个别教师只知道书本上的固有知识,外延面很窄。这样的老师面对新教材只能是束手无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号召和组织教师不断学习新知、强化新师能的培养,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趋向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
第三,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一体化的格局。各学科的知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人为的或机械的,而是微妙的、自然的、合乎科学的。如果没有深熟的知识功底,很难在各学科间建立起这种联系,进行有效教学。新课程把自然科学进行了有机融合,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进行了系统的整合。所以要想适应新课程,必须对各学科知识,尤其是同属性的学科知识做到了然于心,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化体系,这样才能方便你去应用。
第四、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关系。科学的高速发展,知识的高速更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宣告了那种无序的自由竞争的时代和大一统时代的终结。各种新型的国际化的大联合格局已然形成。所以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让他们学会合作,不会合作将来就没有立足之地。从这一社会发展的远点看,教师就应该首先学会合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师傅要留一手、各自为战的传统观念。真正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式的教师关系。
第五,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往的教师必须有教师的独特形象、专项特权。对学生实行高压之势,教师之言便是圣旨,对与否都得遵从。长此以往,导致师生间关系的恶化,这种关系的恶化导致学生厌学、弃学,谈到学习就恶心,想到教师就畏惧。所以,在现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圣地已不是学校,而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我想这也是当代青年信仰危机的一个主要诱因。为此,我们作为师者应首先放下家长作风的架子,多走近学生,与之交流、沟通,真正走进他们幼小天真的内心世界,不要过分添加成人化的思维和奴役性的手段,还给孩子一片洁净、自由的天空。
农村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虽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作为一线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敢于面对,更新观念,积极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敢于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运用新方法,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