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8-15 12:30 热度: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朗读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间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本的交流与交融。读者对文本的交融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语文世界

  《语文世界》创于1994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青少年的、大语文的、高品位的”;办刊宗旨,真诚地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服务,以文摘与自组稿件相结合。

  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这表明,书面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而朗读却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朗读去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去领略文章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畅听自身的审美体验,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和写作技巧,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清代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讲解、范读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问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变“讲”师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边城》一课,教师可以一边用投影仪展示湘西风景,一边动情地引读,为学生解说画面中的风土人情,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湘西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茶峒山城的小溪边,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味,悟出文中的韵味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便自己找到最佳的朗读状态,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

  二、适时示范,注重点拨,变听众为主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掌握语气、节奏、音色等。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立体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创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通过朗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

  四、功夫过关,技巧到位,从主观评价到人性化评价

  真正能读出水平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音调、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工夫到家才能在技巧运用上游刃有余,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技巧处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清规戒律”,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的“好”与“不好”。而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对语文朗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学习和借鉴接受美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改革我们的朗读教学观念和做法,以真正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创造出朗读教学的新天地。

文章标题: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328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