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这门艺术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北大史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维普收录名为:北大史学辑刊。
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历史课是一门新课程,作为教师就必须得寻找每一节课的兴趣点,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要抓住他们年龄小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作为兴趣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因此人是比不可缺少的主体,有了人就有了故事。虽然在人类社会初期,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生活过的遗址来推测他们的故事。要讲他们的故事就要从人类起源讲起,可以讲西方和东方的人类起源故事,故事说完了教师要强调人类并不是有“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古人的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而我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在他们的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拿着粗糙的石器去采集食物,维护他们的安全。在一场大火后,他们知道“火”自从有了火人类历史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当然故事只能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行为,重点依然离不开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要以时间为纽带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讲解,而故事也只能是纽带上的点缀,有了这些点缀历史课堂才变得丰富多彩。这些点缀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点缀是次要的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历史事件依然是主流,而掌握时间的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是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如果去掉这些历史故事那历史课就成了 一副架子,没有了内容变得枯燥无味。例如我们讲解《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去掉内容那么只有下面的内容了:
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攻打曹操,曹操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北孙刘联军打败。
三、三国鼎立
曹操战败后回到北方。刘备和孙权两家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为吴,后定都建业。
这样的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无趣,学生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加入历史小故事这一堂课就要变样了。上课时以《三国演义》为引子引出曹操,曹操是七年级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在语文课本上学过他的《龟虽寿》,这说明曹操是一个文学家,教师此时要告诉学生曹操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个军事家,曹操还善于用人。然后讲解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壮大的,曹操除了军事上占有优势以外,在政治上也占有优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其他诸侯进行讨伐。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教师可以讲许攸投曹操的故事,说明曹操善于用人。两军在官渡一战以曹操的胜利而结束,官渡之战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又想南下统一全国。
在南方势力强大的有刘备和孙权,教授在交代孙刘时就
可以讲《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入主西川》等故事。刘备的势力虽然强大但任然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他找孙权作为他的帮手一起对抗曹操。此时《火烧赤壁》就少不了。咋一看这节课似乎在讲故事,其实不然,我们在讲故事的同时掌握了所学的历史知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