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浅析当代高等数学教育价值取向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0-02-03 15:22 热度:

 

  摘 要:回顾我国高等数学教育历经的七次改革,新时代 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数学教育应以创新教育作为 其核心价值取向,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为其主要目的。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价值取向;创新教育

以史为鉴浅析当代高等数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时代的呼唤与高等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数学教育经历了艰辛的发展和 改革历程。它的发展不仅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更和不同时期 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每一次改革实质上都是对高等数学 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2]回顾整个改革历程,我们大 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52~1958)。这一时期,高等数学主要强 调概念和理论的教学。学生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知识面比较 窄。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提及对能力的培养。

  (二)第二阶段(1958~1962)。1958年,毛主席提出:“教 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 针。在该方针的指引下,高等数学教材中大量删减了理论知 识,盲目地增加了许多工程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理论基础过 于薄弱,致使学生无法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建设中去。

  (三)第三阶段(1962~1966)。1962年,在“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高等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总 结了自1952年以来教学改革正反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课程 建设,强调要切实加强所谓数学课程的“三基”训练。

  (四)第四阶段(1966~1977)。伴随着“文化大革命”来 临,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处于停滞甚至倒 退状态。高等数学在教改中,出现了把数学概念和理论过分简 单化、形式化和极端化的做法。

  (五)第五阶段(1977~1989)。从恢复高考制度开始,我国 的高等教育重新走上了复苏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原国家教委 的牵头下,高教部门将高等数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由“教学 大纲”调整为“教学基本要求”,为20世纪90年代各具特色的 教学改革铺设了道路。但是,这一阶段对应用能力的培养仍明 显强调不够。

  二、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知识和科技的创新取决于人才的创 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这一切的实现又 取决于创新教育。[3]高等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有着无 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和未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科学 的数学化。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 辑性、语言的简明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广泛深入地向其他各门科 学渗透。诸如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 物理学等,这些学科都将高度数学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也有 数学化的趋势,甚至是人们认为与数学关系不大的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中也都广泛地体现出数学知识的运用。总之,在未来 的科学发展中,数学必将成为整个科学系统的基础。正如马克 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 完善的地步。”面对科学的日趋尖端化与数学化,我们如果不 掌握一定深度的数学知识,就很难跟上科技的发展,很难树立 现代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还怎么谈发明创造呢?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因此,我 们要实现创新活动,首先就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这是整个 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数学教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 础。人们常说的数学思维一般是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 思维,其中以逻辑思维为核心。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对各种抽 象的“量”和“形”模式的研究,

  三、总结与反思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国 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高等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广 大教师应牢记这一根本宗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材的创 新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 实现将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数学教育各个环节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刘培云.把创新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堂教学[J].都江 学报,2001,13(1):4-7.

  [2] 徐利治.关于高等数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看法与建设 [J].数学教育学报,2000,5(2):4-7.

  《以史为鉴浅析当代高等数学教育价值取向》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作者:顾 颖 。

文章标题:以史为鉴浅析当代高等数学教育价值取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4179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