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7-11-25 14:23 热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文章主要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态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本刊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大学教学指导期刊,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湖北师范学院、江汉大学、荆州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孝感学院、湖北教育学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协办。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象。目前,还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按时就业,却又有相当部分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一些单位每年招不到人或招不到所想引进的人才。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他们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招人难呢;大学生自身在面临就业、择业情况时是怎么想的;作为高校这样的育人环境我们该怎样更有效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切实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等等。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调整就业心态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成败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只有清楚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本源,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

  当前,大学生们就业心理非常复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心理,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有可以规纳如下:

  1.

  攀比心理。这类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单位发展情况,而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表现为攀比待遇、工作单位等。由于此心理的作用,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

  2.

  从众心理。这类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对自己都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求职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盲目签约,也随意毁约,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

  3.

  急功近利心理。许多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对就业岗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为了找工作大跑招聘会,简

  历漫天投,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力,没有做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存有在找工作岗位中一步到位的天真梦想,缺乏对自身能力及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受眼前利益所驱动,急功近利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实现就业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4.

  好高骛远心理。这类学生认为有了大学学历这个护身符,即可高枕无忧。大学期间,他们放松了自我约束,蹉跎时光。面对择业时,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竞争能力,一味把良好的地域环境和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他们在遭遇大单位拒绝的同时,也错失了许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单位。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落实单位,他们又容易从过度自信陷入盲目自卑的心理困境,以怀材不遇的愤慨偏激地对待人生。

  5.

  依赖关系心理。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缺少那种积极主动寻找工作的心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国家和高校不会不管,会主动给自己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自己可以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不用那么费神和费力。甚至有一些同学认为社会关系很重要,只要自己的父母托托人,找找关系,自己的工作问题也会解决。

  6.

  自信自大心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思想成熟度高,把很复杂的问题往往看得很简单,很少能够科学、理性地考虑到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高,认为自己学习好,当过学生干部,就应该找到一份待遇、各方面比较好的工作。

  7.

  自卑挫折心理。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没有经受过现实生活的挫折与挑战,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往往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会感受到失落、悲观和自责。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不完善,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倾向的影响,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从而表现出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

  2.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社会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依附心理。

  3.

  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从而使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应对,不能准确把握机会。

  4.

  自身因素。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社会对其要求也较高,从而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容易脱节。大学生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对策

  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践证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择业心理,要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态势。这对于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减少就业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自信心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3.

  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应变力是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适应的一种适应性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以致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在进入大学后及时作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准备工作,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

  4. 学生进行自我调适。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在外界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尤其是心理问题必须要靠自己才能真正去克服,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初步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客观地评价自我以及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以防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其次要学会进行合理的宣泄,减轻思想负担;再次要积极总结求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般会从刚开始的紧张、忐忑不安,逐渐转变为平静、顺其自然。说明当前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5.

  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学校就业部门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就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6.

  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要了解就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7.

  发挥学生家庭的辅助作用。学校也应当与学生家庭联系,使学生家庭关心学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求职。另外,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

  四、结语

  总之,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前处于一个复杂易变的时期,它直接影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思想教育者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择业观,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苏俊枝.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13)

  [2] 仇静莉.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

文章标题: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371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